村民用手抠岩壁上的硒矿石

村民指着岩洞

湖北恩施,武陵明珠,世界硒都。

这里是“全球唯一探明独立硒矿床”所在地,境内硒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一;这里是世界天然生物硒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是全球唯一获得“世界硒都”称号的地方。这就是恩施。

全球最大的硒矿床,就在群山之中的恩施市新塘乡下坝村的渔塘坝。9月初,记者走进崇山峻岭深处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寻访几十年前勘探硒矿开采的洞口,触摸黑色硒矿石,听当地老人讲述这里的历史和变迁。

作为当地重要特色产业,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不但带动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恩施同时提出实施“硒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推动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恩施市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也在积极编制规划,发展产业集群,深度拓展硒文化内涵。

丛林跋涉探秘黑暗矿洞

恩施新塘,渔塘坝,深山老林。

阳光照射太久,晒得皮肤火辣辣,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上,吹来的风格外凉爽。沿着公路来到山脚下,前方郁郁葱葱的树林一眼望不到头。几个村民指着起伏的山峦说,这几座山都是硒矿床,开采的井口在最深处,只有小路可到。

下坝村的村民董世森在路边经营着一家规模颇大的农家乐。他从小就在山里长大,给很多慕名而来的驴友当过向导。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沿着蜿蜒的碎石小路慢慢向矿井进发。一路上泉水淙淙,枝叶沾露,各色野花在山间盛开,初秋的生机与美丽在这里尽情绽放。

记者和村民拨开荒草,踩着藤蔓和齐腰深的茅草,沿着一条涓涓细流,向大山深处走去。偶见路边一块红薯地颇为凌乱,董世森指着一条条痕迹说,这是晚上野猪来过,把庄稼吃了个遍。一行人累了就在山岩上歇一会,渴了就用厚朴的树叶舀起溪水痛快喝下。

翻过几座山梁,下了几道陡坡,只见古藤森森,芳草萋萋,一个黑黑的山洞豁然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普通的岩洞,没有明显的标志。洞口不大,约一丈多高,外壁光滑,长着绿绿的青苔。洞深六七尺,黑黢黢全是黑色页岩,一层层好似积木。董世森说,这就是硒矿石,颜色越黑含硒量越大。只见他攀上岩壁,用手一抠,一块硒矿石就握在手中,用力揉搓粉末撒落。“带点回去撒一点点在土里,种的菜就是原生态富硒食品。”董世森说。

以前,没有人发现此洞的价值,它孤傲地立在风雨中。与之相守的只有树木、杂草、独木桥。

脱发掉甲村民以为中毒

78岁的何文凡老爷爷,现在还住在山脚下,说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他伸出手指说,“当年还以为中毒了呢”。

老人介绍,50多年前这里还是生产队的时候,渔塘坝的村民忽然集体出现脱发掉指甲的现象。当时大伙吃地里种的萝卜、白菜和土豆,喝的是山里流出的泉水,可只要在渔塘坝附近山里的人,吃东西喝水后就严重脱发掉甲,村民们吓得以为中毒了。更可怕的是,村民们到城里看医生,却检查不出病因,但只要离开渔塘坝一段时间,人就自动恢复了。

除了人,牲畜也不能幸免。喂猪用的是当地种的玉米,可猪还没长大就离奇死去,牛吃了草后,蹄子也掉了,情况严重的也会死掉。

今年70岁的彭祚全曾在当时的防疫站工作,多年来潜心研究恩施富硒资源的他,在原创小说《神秘硒都——渔塘坝的稀奇事》中用许多个小故事记录了渔塘坝人如何接触、误解、认识和利用富硒资源。“谁家的姑娘要是掉头发,就嫁不出去了。谁家的猪又死了,村民们就会害怕。这种怪病曾一度被当作是麻风病。”彭祚全笑着说,其实在1959年至1963年集中出现脱发掉甲的现象,是因为那时兴办五小工业比如小硫磺厂、石灰厂,山体被挖,硒矿经过燃烧后就具有水溶性,土壤富硒,农作物也大量含硒,人吃了后导致硒中毒。

比如当时渔塘坝村民抽血检查,血中的硒含量达到几十微克/百毫升,比正常的0.1微克/100毫升超几百倍。但人只要离开那个环境,过一段时间就能自然恢复且不会死亡,动物却会出现死亡现象。

探明病因发现惊世硒矿

渔塘坝等地村民不明原因的脱发脱甲症,省、地、县医疗卫生部门多次组织医疗队深入病区巡回医疗仍然不明病因。

1966年,湖北省卫生防疫站将采自渔塘坝的一份玉米送到中国预防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杨光圻教授的实验室里。经检测玉米含硒量达44mg/kg,这个数值当时是生物样本含硒量的世界之最。结果证实,不明原因的脱发症是地方性硒中毒,长期困扰村民的不明原因脱发脱甲病症终于真相大白。

地方性硒中毒被证实以后,当地政府相继采取了移民搬迁、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措施,1987年后再无硒中毒病人出现。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多了会中毒,但有效地摄入硒,对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防治有功效。

渔塘坝原来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地质探明,恩施市含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850平方公里,渔塘坝矿区岩石中的硒含量最高达6300mg/kg,是国外已发现最高含硒岩石的11倍。该硒矿改写了“硒不能形成独立工业矿床”的论断,成为迄今为止“世界罕见的唯一独立工业硒矿床”。这个唯一独立的硒矿床,硒储量达25亿吨,是中国乃至全球少有的典型的高硒地区。“一花引来百花开。”硒矿床的发现,让这个在大山中沉睡了亿万年的普通岩洞,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2011年9月19日,恩施被“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简称TEMA14)”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围绕硒资源谋划产业集群

2014年1月10日至18日,首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暨中国恩施·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在恩施州文化中心举行。硒作为“生命火种”闪耀在“世界硒都”恩施;硒,以一场盛会为摇曳身姿的舞台,为全世界缺硒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带去健康的福音。

硒博会自此成为传播硒文化、销售硒产品、展示硒产业、推进硒研究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世界性平台。

今年9月3日,记者来到恩施州高新区的硒谷科技园区,琳琅满目的富硒精深加工产品有氨基酸、浓缩饮料等,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建设恩施最大的硒主题综合体项目,计划投资3.6亿元建成完整硒产业链的企业,打造国家级“富硒养生”旅游特色小镇等。

恩施市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党委书记黄恒兴告诉记者,全市已累计建成五大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硒产业总产值达到122.18亿元,涉硒企业244家,除了传统的土豆、茶叶等农副产品企业之外,还出现和诺生物这样的科技型公司。和诺生物公司负责人贺择告诉记者,企业主要将秸秆变废为宝提炼富硒有机肥,市场广阔。

下一步,恩施市将实施多元化硒产品营销策略,全方位推动“硒品出山”。深度拓展硒文化,从富有恩施特色的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地质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长寿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厚植硒文化底蕴,丰富硒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