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映古城。(图片由荆州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阅读提要

2020年是荆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年。荆州市坚持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等,以科技支撑防治重污染天气,构筑起坚固的大气污染治理屏障。

1月至9月,荆州市中心城区空气指数呈现两降一升: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1.2%;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8.9%;优良天数达标率89.8%,同比上升14.7个百分点。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1月至9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荆州市空气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荆州蓝”已成为城市鲜明的底色。

“一企一策”治废气

在荆州开发区安道麦厂区,新增废气酸碱吸收塔和危废仓库废气处理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精胺生产线按要求进行错峰生产;能特科技、诺亚化工等企业均通过升级产品生产工序、检修生产线生产密封系统和增加气体独立吸收装置等方式减少挥发性气体产生。

作为荆州工业企业聚集地,荆州开发区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整改要求,通过工艺提升、加大环保投入等多种方式降低污染排放,提升企业环境管理及污染治理水平。

“根据荆州市源解析以及源清单等数据综合研判,影响该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为臭氧和扬尘。”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陈世清介绍,臭氧主要由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造成;扬尘主要来自项目建设工地。

针对工业废气排放超标问题,全市开展“散乱污”企业及工业无组织排放综合整治,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完成184家“散乱污”企业及107家无组织排放企业整治;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169个,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42家。

针对扬尘问题,该市在中心城区安装60套扬尘在线监控设备,实时监管在建工地、重点道路以及工业堆场等重点扬尘源,确保工地、道路、散流体运输等重点区域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到实处。截至目前,这两项此前全省垫底的指标改善情况均位居前列。

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6%

11月4日,公安县万华禾香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正加紧生产。这家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材料的生态板加工企业,产品符合环保消费理念,市场来势好。该公司总经理刘峰介绍,公司一二期项目同时建设,建成投产后,可年产25万立方米秸秆板,年消耗各类农作物秸秆及林业三剩物30万吨。

将秸秆变成生态板,是荆州市综合利用秸秆的方式之一。截至今年,该市已建成秸秆收储加工利用企业126个,全年可累计收储加工秸秆近80万吨。制气、沤肥、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外销用作秸秆饲料、基料等,荆州不断扩大秸秆利用市场,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达到96%以上。

曾几何时,荆州每年大量秸秆就地付之一炬,导致浓烟四起,雾霾天气增多,成为呼吸之痛、环境治理之难。

2014年,荆州市向痛点、难点开刀,率先实行秸秆禁烧。按照“有烟必查,有火必罚”的原则,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禁烧工作常态化管理。自2014年起,荆州市及时查处露天焚烧800余起,对1500多名干部实施责任追究。

露天焚烧火点少了、黑斑数逐年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9年,省生态环境厅采用无人机对该市累计巡查面积为6341平方公里,占全省飞机巡查总面积的8.33%,焚烧强度为2.02,远低于全省焚烧强度18.75。该市秸秆露天禁烧工作连续五年排名全省第一。

科技支撑精准监控治理

11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荆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该市“天地车人”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正在抓紧建设,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据介绍,该平台建成使用后将精准监控所有道路上的移动污染源。

打赢蓝天保卫战,硬核在监控精准,治理有效。荆州借力科技手段,弥补人工监测短板。启用无人机升空巡查,监控秸秆焚烧;建成大气污染防治与管控气象决策支持系统,气象监测数据与大气污染源数据汇总对接后给出精准防治措施;为实时监测道路车辆排放情况,建设完成中心城区2套固定式、1套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以及2套黑烟车抓拍设备。

对监测研判出的难点问题,多方发力施策。对中心城区在用5000余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开展摸底排查和统一编码登记,实施在线综合管理;对餐饮油烟污染开展专项整治,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油烟监控设备安装;科学制定预案,有序开展应急响应,有效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影响。

陈世清介绍,根据走势预测,今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将达到300天。目前还有多套监测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中,陆续发挥作用后会更精准发力,力争不留监测盲点,让“荆州蓝”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