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病倒在床时,孩子还在读幼儿园。20年来,家庭的重担全落在汪兰身上:照料丈夫、做家务、操持修鞋生意,常年无休的生活让她早生华发。幸而有一群街坊帮她,在这群人中,今年74岁的陈婆婆在汪兰眼里较为特殊,她是“邻居妈妈”。

2007年,同住一个社区的陈婆婆主动“介入”汪兰的生活,帮她照料丈夫,教她缝纫技能贴补家用,还不时开导她陪伴她,就这样支持了她14年。

如今,陈婆婆意外摔倒骨折了,子女不在身边,老伴也生病了,汪兰直接住进陈婆婆家中,当起了夜间看护。直至6日,她照顾了陈婆婆整整32个夜晚。

“与陈婆婆为我做的事相比,我对她付出的还太少。”昨日,汪兰对记者说道。

“邻居妈妈”帮忙照顾瘫痪丈夫

今年48岁的汪兰家住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111社区,是四川内江人。1992年在汉务工的她结识了吴家和,同年两人结婚。吴家和有脑瘫后遗症,2000年,吴家和病倒了,但尚能自理。孩子还在读书,全家就依靠汪兰一个人撑起来,她学修鞋养家,在小区门口支起了露天修鞋摊。

过了没几年,吴家和的身体每况愈下,几乎时时刻刻离不开人,需旁人帮忙擦拭身体、上厕所、喂水。汪兰要工作却没办法离开家,邻居何爹爹见状,为她安了一个电铃,吴家和有事情自己按铃,汪兰就赶回家。

2007年的一个夏日,汪兰埋着头修鞋、补鞋,突然身后一堵木门上的电铃响个不停,一听到这个声音,汪兰马上放下手中的活,急匆匆地往回跑。她知道那是家和在呼唤她。过了一会儿,汪兰回来继续修鞋、补鞋,不到1个小时,电铃又响了,汪兰又折回家中。

陈婆婆和汪兰住同一个小区,相隔一个门栋,被一条马路分隔开来。1996年陈婆婆退休后,经常和老伴在小区内遛弯,从小区居民口中逐渐得知了汪兰家的事情。看着汪兰这样拼命地折返跑,而手中修理的鞋只完成了一半,这样下去,汪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工作?陈婆婆当下决定,要帮帮汪兰。

“当电铃再次响起时,你就在这里做事,家里我去帮忙。”陈婆婆撂下话,便往汪兰家里赶,帮着照顾汪兰的丈夫。此后,只要陈婆婆在汪兰身边,电铃一响,她就是第一个赶到汪兰家的人。

汪兰没时间去买菜,陈婆婆给她买;吴家和想吃饺子,陈婆婆为他们一家包饺子;汪兰没空陪孩子,陈婆婆夫妇有空就带着汪兰的孩子四处游玩;汪兰无法抽身打货,陈婆婆夫妇到汉正街给她打货,这些在陈婆婆夫妇眼里都是举手之劳。

想让汪兰多一点技能贴补家用,陈婆婆教她缝纫。刚开始接到单子,汪兰操作不熟练,陈婆婆每天晚饭后就赶到她家里帮她做,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就这样连续做了三年。“她很勤奋,学得快,后来我想帮忙也帮不上了。”陈婆婆笑着告诉记者。

2017年底吴家和去世了,汪兰不再依靠其他人,许多事情自己完成。

“她还会教导我如何为人处事,时刻提醒我,这是妈妈对女儿说的话。”汪兰告诉记者。陈婆婆每天都会到汪兰的小铺里,看着她做事,和她聊聊天,说些贴心话。“陈师傅在我心里的分量很重,她就是妈妈,她帮了我太多。”汪兰说。

她给“邻居妈妈”当夜间看护

11月5日早上7时许,陈婆婆在买菜的路上摔倒了,导致髋骨骨折,治疗后也只能坐在轮椅上动弹不得。因为不想给人添麻烦,受伤的事情她没告诉任何人。

家中82岁的老伴最让陈婆婆牵挂。老伴患了病,近一年来身体越发不好,无法照料自己的起居,生活上也十分依赖她,而如今她的腿疼痛难忍。

当晚8时许,陈婆婆正准备忍着腿疼照料老伴时,听见大门有钥匙转动的声音。“肯定是小汪来了。”陈婆婆心想。早在2008年,陈婆婆就给了汪兰一把自家的钥匙。果然,汪兰的身影出现在房间门口。

汪兰连忙给陈婆婆老两口换衣,又打来两盆热水,让陈婆婆和老伴泡脚,再细细给他们擦拭,按捏脚,直至两老睡下。汪兰收拾完已是夜晚10时许,随后她就在沙发上躺下。

夜里躺下,汪兰也不敢熟睡。“她的腿一定很疼,但是她愣是一声都没有喊出来。我心疼她,她太坚强什么都不说。”汪兰说,当天发现陈婆婆一整天都没来自己的小铺就知道她肯定遇到事情了。

前三天夜里因为腿疼,陈婆婆频繁醒来。一听见响动,汪兰便起身上前搭把手。到了早上6时许,汪兰第一个起来倒尿壶,收拾好房子再赶着去出摊。“她晚上肯定没睡好,但她不说。”陈婆婆心疼汪兰,收拾出一间房让她休息。

听邻居说,吃红豆能够消除浮肿,汪兰特意从家里带了三斤红豆,叮嘱陈婆婆煮水喝。对于汪兰的举动,陈婆婆说:“我俩有默契,她有事我会帮,我有事她就会来,不需要对方说。”

从11月5日晚住进陈婆婆家里直至12月6日,汪兰已经在陈婆婆家里度过了整整32个夜晚。陈婆婆说,白天有钟点工帮忙做饭,自家的姐妹66岁了家住汉口,只能隔三岔五地在白天来看看自己,但晚上没人看护不行,幸好有汪兰。

感恩街坊几十年的帮助

在邻居眼中,汪兰是一个懂得感恩、贴心贴己的人。

12月1日,记者跟随汪兰体验了她大半天的生活,不是在开门修补东西就是在打小时工的路上,几乎没有休息过。她的三份钟点工都是体力活,帮忙送餐打扫厨房、代发快递、打扫卫生,大部分时间需要站着。记者询问汪兰,做了一整天工作,还要去照顾老人会不会太累了?汪兰笑着说:“不累。她遇到事情我必须去,照顾她是我的责任。”

4日,记者再次来到了111社区,汪兰刚刚修补完一个书包,正准备出门做钟点工时,110社区82岁的杨爹爹来看她了。杨爹爹两口子十多年如一日地给汪兰送菜,这份恩情汪兰一直铭记在心。汪兰每个月都到杨爹爹家里去看看他们,给他们修剪头发,这件事她坚持了三年多。

“杨爹爹,我给你修剪一下头发,最近有点忙,能碰到你太好了,我总惦记着给你修剪头发。”说完,汪兰给杨爹爹修剪起了头发。

“我的生活是靠邻居帮衬起来的。”这句话汪兰时常挂在嘴边。她从一个抽屉里拿出了一个文件包展示给记者看,里面收藏的都是关于她的报道,已泛黄的纸张被她叠得整整齐齐。在那一堆报道中,记者看到了本报于2013年报道的关于汪兰的事迹。

汪兰说,报道中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人,都是有恩于她的人。“他们都在我心里,他们为我做了太多的事,我无以回报。”

社区书记容玉芳告诉记者,汪兰还兼职社区志愿者服务岗位,志愿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目前,社区为陈婆婆申请了惠民政策,护工每周上门一次打扫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