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雪原之中,巡线人跋涉的身影凝成了一幅画。

  于绍泽(左)操作无人机升向空中。

  查看铁塔覆冰厚度。

  观察线路。

  清障开路。

12人,担负着利川市境内24条输电线路、1700多基杆塔、613.25公里输电线路的巡视和维护,平均每天要走3万多步,往返20多公里,相当于跑了一个半程马拉松……这,就是国网恩施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巡线员的工作。

铁塔就是路标,输电线路就是指南针。风雪中,他们艰难跋涉,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光明与温暖。

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供电铁塔和发电风车肃然而立,稀薄的阳光时不时穿透阴云,投到万籁俱寂的山头。这是海拔1600多米的利川市齐岳山顶。

无人机嗡嗡作响,打破寂静,缓缓飞向一座冰封的铁塔。

1月8日下午2时,国网恩施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巡线员于绍泽、罗伟丰、何红卫来到齐岳山上,采用无人机和人工巡视相结合的方式,对110千伏营苏线覆冰情况进行特巡。

“铁塔迎风侧覆冰5毫米,没有发现绝缘子破裂和螺丝松动。”无人机在于绍泽的熟练操控下,稳稳地升到空中,靠近铁塔缓缓飞行。

于绍泽一边操控无人机,一边通过无人机传回的视频画面,仔细观察49号铁塔的覆冰情况和设备状况。一旁的罗伟丰把这些观测到的数据记录在随身带的巡线记录本上。

高压输电线路是山区供电的“大动脉”。于绍泽所在班组有12人,担负着利川市境内24条输电线路、1700多基杆塔、613.25公里输电线路的巡视和维护工作。每到冰雪天气,跨越高山重冰区的6条线路53基铁塔,是他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12人分成4组,分段对重冰区的6条线路覆冰情况进行巡视,巡一遍要用上3天。

收回无人机,于绍泽一行朝着50号塔走去。无人机巡线可以观察到塔顶线路和设备情况,而要观察接地和塔基等细微处,巡线人员则要走到塔底。

从一座铁塔走到另一座铁塔,往往需要翻越一座山头。没有公路,巡线全靠步行。最远的一座铁塔,来回走一次要两个多小时。降温以来,他们加大巡视频次,每天都要走3万多步。

积雪覆盖了深沟,越走雪越厚,最深处超过40多厘米,一脚踩下去,雪没过膝盖。由于结冰,齐岳山上的道路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山上几乎看不到人影。巡线队员们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在空旷的雪地里显得格外清晰。

巡线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50号塔前,用木棒轻轻敲击铁塔,听声音判断是否有螺丝松动,再绕铁塔一圈,仔细检查接地情况,查看塔基、塔体是否牢固。

“今天山上雾和风都不大,难得遇到这样的好天气,我们检查更要过细一些,不能放过一个有可能影响正常供电的隐患。”运维班长何红卫叮嘱组员。

他说,冰雪天气巡线,是意志和体力的考验。前几天雾大时,山顶能见度不到10米,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让人眼泪直流。

确认50号塔没有异常,巡线员们又朝51号塔走去。通往51号塔至58号塔的路被荆棘丛和竹林掩盖,巡线员们抽出随身带的特制砍柴刀。这种刀的刀柄有1米多长,既可以砍路障,还可以当拐杖,遇到蛇等小动物时还是防身利器。

一片落满积雪的荆棘丛和刺竹林前,于绍泽挥动手中的砍刀清障开路。一刀砍下去,雪便簌簌地落了一头一脸。

“刺竹长得特别快,春天砍掉了,很快又长到一人多高。”他说。清障时,得提防踩上深埋在雪下的春天砍路时残留的刺竹茬,防止刺伤脚。

灌木丛生,积雪及膝,徒步穿行不但艰辛而且危险。积雪灌进鞋里,脚特别容易被浸湿、冻伤。虽然穿着高筒靴,可走不了一个小时,大家的裤脚已凝着雪水冻成了“冰棒”。对于山区巡线员来说,这已是工作常态。

抬眼望去,满眼玉树琼枝。新一轮寒潮袭击之下,冰雪造就了绝美风景,可在供电人眼中,这给安全稳定供电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去年12月以来,恩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最大用电负荷五次、日用电量八次刷新历史记录。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组建100支共1000多人的线路巡视和优质服务队伍,24小时应对突发状况。

“每天都很累,但只要供电正常,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休息一会儿,拍拍身上的雪,他们又起身出发。寂静的林海雪原深处,又响起咯吱咯吱的脚步声。


记者 黎袁媛  通讯员 杨志英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