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襄阳市政府办印发《进一步加快“十四五”襄阳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襄阳高香茶公用品牌打造要对标省外武夷山(大红袍和金骏眉)和省内赤壁(赤壁青砖)。

意见提出了未来五年襄阳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高效生态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茶叶总产量突破5万吨,茶园绿色防控率达到90%,机械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水平全省领先,“襄阳高香茶”培育成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全产业链及关联行业从业人口达到50万人,核心产区亩平均年收入过万元,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为此,襄阳将从强基地、强加工、强科技、强品牌、强主体、强流通六个方面着力。

在强基地方面,襄阳将稳步壮大茶园基地,加快标准茶园建设,夯实茶旅融合发展基础。意见提出:南漳、保康、谷城三县通过集中采购,免费提供良种茶苗。按照“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生态建园要求,鼓励全域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依托茶园基地新创建并新获AAAAA、AAAA、AAA级景区的茶园主体,在其他政策之外,另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茶旅融合发展奖补。

在强加工方面,襄阳将改造提升标准化加工厂、实行清洁加工能源改造、鼓励开展茶叶精深加工,力争“十四五”末,全市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实现全覆盖,全面提高茶叶加工效率,增加茶农收入。对纳入计划的新建厂房、新购设备符合“襄阳高香茶”加工规划布局、达到“襄阳高香茶”加工规范和品质表现、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含)以上、取得SC认证的,所购置茶叶加工的主要设备满足符合“襄阳高香茶”生产工艺标准,且一次性新购置投入达到30万元及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加工企业,经市、县联合验收合格后,市级按照设备投资额的20%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给予奖补。

在强科技方面,襄阳将实施襄茶品质提升行动、大力培养茶叶科技人才、加强茶产业科技创新。围绕“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市茶产业发展专项每年安排120万元,用于市农业科学院开展栽培、加工、品种适制性技术研究。市茶产业发展专项每年安排50万元,依托市农业科学院开展新型茶叶实用人才培养,分期培养50名的茶产业“拔尖人才”、100名左右的种制茶“技术能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全市茶叶从业和生产加工经营技术水平。

在强品牌方面,襄阳将持续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在机场、高铁站及重要酒店宾馆等重要场所按市场化原则开设襄阳高香茶专卖店(展柜),全面提升高香茶品牌影响力。

在强主体方面,襄阳将鼓励市场主体做优、做强,鼓励各类主体集聚发展。对首次通过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的茶业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奖励。对首次获得国家、省、市认定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称号的茶叶领域市场主体,在其他政策之外另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成长奖励。

在强流通方面,襄阳将完善茶叶流通基础设施、拓展襄阳茶叶销售渠道、鼓励拓展茶叶出口。市级每年选定2-3个有一定基础、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鲜叶交易市场予以建设支持,按先建后补的原则,每个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鼓励各类茶叶销售主体销售襄阳本地茶,依托本土茶叶专业市场及淘宝、京东、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开展襄阳茶叶营销,市级每年安排60万元对线上、线下年销售各前十名的经销商,每个分别给予3万元的年度销售奖补。除享受其他政策支持外,再对我市茶产品年出口额达到500万元(人民币,按海关数据)及以上的市级及市级以上的茶叶(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出口额3%(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襄阳茶叶走出去奖励。

意见最后提出,各地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落实要素保障、加强对标学习。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盯国际国内一流水平,茶园基地建设对标省外雅安和省内恩施、宜昌,公用品牌打造对标省外武夷山(大红袍和金骏眉)和省内赤壁(赤壁青砖),龙头企业培育对标省外湘茶集团(国企)、安徽谢裕大公司(民企)和省内萧氏集团,专业市场建设对标省外广州芳村茶市和省内三峡茶城,加强对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促进襄阳茶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来源:云上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