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2019—2025年)》编制及征求意见情况的说明

一、编制背景

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建设美丽武汉、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有效手段。2014年底,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要求武汉市应创建国家级生态市。

二、编制过程及征求意见情况

2016年,我局委托市环科院联合湖北大学和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共同编制了《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5年)》。2018年和2019年,生态环境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指标相继作出修订。依据生态环境部印发《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管理规程》(环生态〔2019〕76号)有关要求,我局于2019年7月委托湖北大学对该规划进行修编,2019年12月编制完成《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征求意见稿,并书面征求了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内部以及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相关部门的意见。2020年5月至6月,通过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对《规划》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网上征集公众意见,并对收集的反馈意见酌情予以吸收采纳。2020年8月,《规划》通过了省环委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论证。2020年10月,我局再次征求了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共29个单位或部门以及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相关部门共36个单位或部门的意见,并据此对《规划》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目前,已将《规划》呈报市人民政府待审。

三、编制思路

一是坚持目标引领,突出对标创建。生态环境部制定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建设指标》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的风向标和指挥棒。《规划》突出目标导向,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水生态绿城,国际化园林湿地名城和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山水新城目标,紧盯涉及我市的37项创建考核指标,紧扣具体要求,结合武汉实际,一一逐条响应,针对每项考核指标分别提出了3至6条不等的具体举措,既有定性要求也有定量目标任务。

二是坚持多规协同,注重内容衔接。《规划》提出配合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家文明城市复核,联手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形成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的强大合力的“联手四项建设”的创建思路。同时吸纳我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国际湿地城市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文旅规划、低碳达峰计划、疫后重振三年计划等成果,整合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内容,坚持多规同频共振,多点发力,形成齐抓同创共建氛围。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固强补弱。截至2018年底,涉及我市的37项创建考核指标中,已达到考核要求的指标26项,占考核指标数的70.3%;未达标达标的11项,占比29.7%。20项约束性指标中,水环境质量、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等3项未达标,占比15%。17项参考性指标中,未达标8项,包括河湖岸线保护率、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占比47%。针对问题和短板,《规划》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现状评估和分析,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针对较难达标的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工业危废处理率、政府绿色采购、公众满意度和公众参与度五个短板,强调需要重点突破。

四是坚持生态惠民,体现为民创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为民创建,创建为民理念,《规划》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创建工作,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治理、大气质量改善、土壤环境治理与“清废”、生态空间优化等重点领域工作,注重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让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同时提出开展思想引领、宣教细胞、风尚塑造、绿色导航、示范创建和志愿服务等六大工程,使广大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现状与趋势、总则、目标与指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6个部分内容。

《规划》基准年为2018年,规划期为2019—2025年,分三个阶段实施,包括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规划编制阶段(2019年-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对标建设阶段(2021年-2022年)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完善阶段(2023年-2025年)。

主要任务部分围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以及涉及我市的37项创建考核指标,制定了37项主要工作措施。

重点项目部分谋划了水环境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示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市创建奖补等六大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