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一是要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旗帜,把“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和各领域,牢牢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大关系”,助力做好“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三篇文章。

二是要保持生态环境战略定力,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将,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为美丽幸福林区建设起好步开好局,为推进林区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三是要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继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环评审批和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两个正面清单,谋划好重点项目,助力疫后重振。

(二)总体目标

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化“一园一地一区”建设,健全完善生态管理体制,持续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推进保护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彰显生态价值,推动实现生态示范、绿色崛起、社会和谐、全民共享。

(三)实施路径

要实现“绿色发展、分区管理、精准施策、协同共治、改革创新”。

一是“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通过创新释放旅游市场新需求,创造旅游产业新供给,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地开发和保护生态资源,着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实施路径。

二是“分区管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三线一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差异化治理与管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管控单元。对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和非自然保护地开展分区施策管理,根据各乡镇功能定位的不同进行差异化管理,将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活动限定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内。

三是“精准施策”。充分利用科技这一利器,积极推进信息化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运用,加强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构建智能化现代化的环境治理和监管体系,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治污,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四是“协同共治”。作为三峡库区的绿色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为维护生态功能,林区作出了巨大牺牲,要进一步探索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适时与周边地区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明确生态补偿的内涵、依据、范围、标准和方式等,加大下游发达和受益地区对林区公益林保护区的补偿力度,实现保住青山绿水、稳定良好生态、保障民生幸福的有机统一。

五是“改革创新”。推动现有改革措施尽快落实生效,释放改革红利。针对现有生态环境管理短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生态移民、林农粮补等环境经济政策。

(四)具体任务

一是推进“三个治污”。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清单化管理,开展分级、分类、分策治理,实施精准治污。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加快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尾气污染防治、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的应用,加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科技攻关,实施科学治污。在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建立和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实施依法治污。

二是明确治理重点。“十四五”期间,全区要进一步突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加强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堵河等四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分区管控,加强“二江”、“四河”和污染水环境系统治理。加强湖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大力保护修复沿河环湖湿地生态系统,在水电站附近采用植树、植草、植绿等护坡方式开展生态修复。突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控,保障粮食安全;突出臭氧(O3)、细颗粒物(PM2.5)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提升监管水平。

三是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项目谋划上,将项目库建设和实施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抓手,从蓝天、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谋划重点项目。在环境治理上,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持续实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改善空气质量、环境违法执法“零容忍”三大行动,强化总量减排措施,完成总量减排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考核达标;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在治理能力上,要扎实推进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档升级,构建“大资源管护”平台,加强生态保护升级的舆论引导和落地见效。四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化国家公园建设。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挥林区在长江大保护中的“排头兵”作用,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加强自然资源监管,不断扩大生态容量,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