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素之一。近年来,京山市始终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资源红线管控,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发挥土地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创建成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示范县。

秋天的田野杨晔  摄 (9).jpg

秋天的田野(杨晔  摄)

一、科学编制规划,构建立体的生态体系

京山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贯彻落实“生态京山”发展战略,统领“多规合一”,结合环境保护规划划定生态红线,以风景名胜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大型水库及河流为生态核心,以河流及铁路公路干线沿边区域为廊道,以城市外围农林生态区为辅助,构建立体的生态体系,保证京山绿色、科学发展。

1.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充分运用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以及线形基础设施、自然地物边界,综合划定京山市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内的区域尽量保持完整性,基本农田之间零星分布、面积较小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以及建设用地一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内。红线内零星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应当逐步整理为基本农田,推进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经划定后,京山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83994公顷。

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京山市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合理确定京山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以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用地布局和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依据,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布局,对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优化,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确定2020年京山市城市开发边界。

3.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以确保生态安全为底线,在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结合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将全市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优化划入生态红线范围内,将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用途管控。在生态红线范围内,严格限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将人为活动占用生态空间控制在目前水平,适度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型产业;加快山区宜林荒山、荒地植被建设,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保育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梯田杨晔  摄 (5).jpg

梯田 (杨晔  摄)

二、实施增减挂钩,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可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又可缓解用地指标紧张,为统筹城乡发展孕育广阔前景。自2011年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以来,京山市报批16个增减挂钩项目,项目拆旧复垦总面积13510亩,有力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1.出台办法,指导工作。制定《京山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方案(试行)》(京政办发〔2011〕64号)及《京山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京政办发〔2012〕55号),明确增减挂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工作要求,确定项目投资额度26900元/亩,保障增减挂钩工作顺利开展。

2.广泛调查,掌握资源。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镇、村,对照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逐地块核对认定,建立增减挂钩项目备选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合理确定“拆旧区”和“建新区”,为做好增减挂钩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确定各镇人民政府为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主体,负责资金筹措与使用、旧房拆除、村庄土地复垦整理、权属调整和安置补偿等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政策和技术指导,负责项目申报和指标入库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挂钩项目资金的拨付和监管。市审计局负责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项目所在地详细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还建安置区的规划、建设工程验收等工作。市政府为主导,乡镇政府为主体,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增减挂钩工作步入良性轨道。

4.注重结合,促进“三农”。 坚持把推进增减挂钩工作作为盘活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发展用地指标、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抓手。以保证土地耕作质量为目标,以方便群众生活、生产为出发点,通过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尽可能地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畅通、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连片优质耕地。每一拆旧区土地复垦到位以后,立即落实土地耕作经营权,让大户进行规模经营管理,促进新增耕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赢得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三、推行土地节约集约,提高城镇建设整体水平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京山高举“生态京山”旗帜,将工业园、主城区和集镇纳入重点管理范围,全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1.坚持集约发展,促进生态工业提质。以项目定土地,以投资定面积,以价值定取向,设定项目最低投资强度,入园企业不得低于200万元/亩、投资额度要在亿元以上。围绕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土地指标向“三大产业园”(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投放,入驻企业300多家,初步实现集约集聚发展。京山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十佳开发区”称号。

2.坚持立体发展,推动生态城居升级。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提升城市承载功能。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2个重点镇为支撑,10个特色镇为节点,100个农村新社区为基础的“1211”四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体系。主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将原酒厂、棉纺厂、纤维板厂、铁合金厂、机械厂等相继搬迁至园区,原厂区调整为商住用地;将京源大道、城中路、沿河路等旧城区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玉丰国际、御景天城连片开发向空中要地,成为城市建筑新标志;京源国际、翰林华府拓展功能向地下要地,引领城市建设新潮流,京山市相继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园林城市。

3.坚持和谐发展,厚植生态人文底蕴。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营造氛围,把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共同建设绿色家园。尊重民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已分片建设的网球公园、烈士陵园、市民公园集中在一处打造,建成多功能城市主体公园——文峰公园,节地300亩;将京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文体活动中心、民生服务中心、城市功能配套中心进行整合,功能互补合并统一,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