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京山市围绕“两争两建”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在湖北最前列的奋斗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遵循“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法则,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谋划和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全力建设绿色京山、智造京山。2017年9月中旬,获批国家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提前两年完成既定目标。

突出规划为先,引领生态文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贵有恒。既然做出了抉择,京山就全力以赴。京山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必定有我”的境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好战略需要好蓝图。京山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并实施了《湖北京山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15)》《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创建全国林业生态示范县总体规划》等20多个生态建设规划方案。在生态规划引领下,积极谋划生态功能区划,建立起全县“两区两园”(京山经济开发区、京山温泉新区、宋河工业园、钱场工业园)的主体功能区格局。结合区位优势科学布局产业链条,明确优先类、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的产业。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品位管理,形成了关联紧密、资源共享、物质循环的生态功能体系。京山还划定耕地和水资源保护、森林和湿地保护、土地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节约利用四条生态安全红线。不仅如此,京山对每项规划还逐一制定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一张蓝图干到底。京山县“四大家”班子思想高度统一,不分心、不观望、不折腾,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京山建设。县“四大家”始终围绕生态京山建设这个总纲来谋划推进工作:县委坚持用生态京山战略统领工作全局,每年的县委全会根据相关规划,结合形势要求,提出生态京山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对推进实施中的重大课题、重大项目,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牢牢把握推进方向;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将生态京山建设纳入每年的工作要点,围绕生态京山战略推进大局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县政府坚持将生态京山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县委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逐一方案化、项目化、清单化,扎实推进落实;县政协坚持围绕生态京山建设来开展政协委员“六个一”活动。正是县“四大家”以上率下,带动全县上下积极投身生态京山建设,才确保了生态京山战略不断前行,结出丰硕“果实”。

强化空间管控,靓化生态文明风貌

遵循空间均衡及自然资本、自然价值理念,科学布局生态空间,严格生态区保护,靓化生态文明风貌。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红线管控制度,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制、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和违法责任追究制。全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逐年上升,是国家粮食安全生产重要基地、省级生态环境重要功能区,2016年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今年7月,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再次对县域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优化调整,勘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区块22处,进一步强化100万亩耕地红线保护,确保耕地面积和土壤质量不减少、不下降。

——全力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在全省率先划定并遵守“一线两区”空间规划,严格落实县域主体发展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城市空间扩容提质,中心城区形成了老城区、经济开发区、温泉新区“双轴三区”A字型的空间发展格局,网球小镇纳入国家首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对节白蜡小镇、观鸟小镇、美国风情小镇等3个特色小镇初具雏形。

——严格实施养殖业“三区”管控。2012年以来,制定了“南提(提质)北控(控养)”畜禽业发展战略,认真划定并落实了“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范围。目前,已关停禁养区规模养殖场330家,综合利用和治理达标680家。

构建产业体系,培植生态文明后劲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产业经济由传统向智能化升级。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聚焦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全力推进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食用菌精深加工四个特色园区建设,3平方公里智造小镇初具雏形,全县33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就有145家实施“机器换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35.6:38.3:26.1调整为2016年的15.7:55.4:28.9。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大数据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规划、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放管服”改革创新。今年4月,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在京山召开,京山智能智造、低碳发展获得高度评价。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以国家级大洪山自然风景名胜区为品牌,整合全县优势旅游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全面开启风景观光、生态体验、健康娱乐等旅游活动,打造湖北最佳旅游目的地。

——资源粗放利用向集约节约化转变。能源消耗总量保持在控制目标值以下,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达到83.6万元/亩,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2家,通过审核比例达到100%。

——产业线型向循环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农业秸秆发展食用菌和有机肥生产产业,建立秸秆区域收储、集中转运、规模利用新模式,多措并举推进秸秆燃料化、基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四化”利用。大力开展规模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和污染减排工程,建立畜禽规模化养殖废物综合利用中心25家,改造提升规模畜禽养殖企业350家,支持250家分散饲养场向山区集约养殖场转移。

——固体废物向资源再生利用转化。开展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技术创新,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再生产业发展,强化废旧电器、钡盐钡渣和硅铁炉渣等固废无害化处理,以京兰集团为依托,构建以水泥窑协同处置为主、安全填埋为辅的固体废物处理模式。

完善基础配套,提升生态文明能级

按照城乡并重、区域协同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整治环境,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京山。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1211”城乡规划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信息共享一体化。城镇化率达到53.95%,全县区域内常住人口密度183人/平方公里,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

——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城镇综合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医疗废水、畜禽养殖污水“四水同治”行动,建立农村“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45%,被评为全国100个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村村入画、户户似景、人人和美”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域推进,涌现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沙岭湾村模式,农民股东化、管理公司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居住集中化、养老福利化的幸福马岭六化模式,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盛老汉稻田公园等新亮点。

——大力推广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和节能、节水器具普及活动。出台《京山县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建立涵盖规划、设计、图审、施工、监理、检测和验收等环节的绿色建筑监管体系,充分运用规划管控、环评审批、执法监管和验收前置等综合手段,确保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化、节能化和普及化。近三年来京山城区开工新建建筑137个、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已经验收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有99个、面积57.75万平方米。

——大力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准入制度,严格依据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意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凡不符合绿色准入条件的或者不在其环保采购清单名录之列的不予批准、不予拨款、不得使用。

——大力推行公众绿色出行。配套建设绿色出行基础设施,优化公交站场建设,实现公共交通城区、乡村对接全覆盖,全面推行环保车辆“绿色升级”,2016年城区更新使用100辆新能源汽车,202辆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

弘扬特色文化,丰富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人文是生态文明的根脉,大力弘扬生态人文,是丰富生态文明内涵、提升生态文明品位的不二选择。

——厚植生态文化的活跃度。把挖掘屈家岭文化、绿林文化、红色文化,保护苏家垄文化、传统村落文化、革命文物旧址项目,弘扬京山民歌、京山皮影、熊门掌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特色文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节庆活动、项目推介全面推广。县图书馆、文化馆被确定为国家一级场馆,乡镇文化站全覆盖,是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提高生态知识的知晓度。通过政府官网、今日京山网站、《今日京山》报社、京山广播电台、京山电视台、京山微信等主体媒介,依托京山党校、普通中小学、各级市民学校和“京山讲坛”等阵地,通过T牌标语、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京山战略,全面增强社会公众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增强生态建设的参与度。始终坚持公众在生态文明创建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全过程的参与机制,形成了监督举报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全方位公众参与机制。鼓励支持京山环保志愿协会、义工联和社区等生态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湖北生态文明第一县实至名归,立足新京山、新机遇、新篇章,我们谋求高点布局、高位起步、高端发展,统筹推进低碳循环的工业和绿色有机农业深度发展,向生态文明建设更高层次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