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东风轻卡实现500种车型共线生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肖阳 摄)

宜昌建成年产40万吨合成氨生产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朱灿义 摄)

襄阳领航北翼高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5年突破7000亿元!

全力冲刺10000亿元!

4月2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为襄阳描绘宏伟蓝图。

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1.97亿元,恢复至2019年95%左右的水平,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国前50强。

从不足5000亿元,到突破7000亿元,再到冲刺10000亿元,襄阳市吹响了再奋发、再前进的冲锋号。

突破7000亿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

2020年,极不平凡。

面对经济重振、战贫战洪的双重压力,襄阳市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了民生和稳定底线。

进入“十四五”时期,襄阳市提出经济总量要突破7000亿元,破解湖北没有5000亿到10000亿城市的发展之痛。而增长的最大底气,来自于占据襄阳整个工业产值1/3的第一支柱产业——汽车产业。

襄阳市决策层表示:“襄阳的汽车产业形成了核心零部件制造、整车检验检测、销售服务,包括研发等一系列的产业链,便于汽车产业在这集聚发展,为襄阳汽车产业逆势增长奠定了基础。”

“十四五”期间,襄阳市将顺应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新三化”发展方向,打造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一是创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二是创建国家级的车联网先导区,以这两个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带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

围绕新目标,该市将尽力推动资源要素在“襄十随神”城市群内部流通顺畅、集成共享,提升产业集群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构建产业垂直整合、多元融合态势和块状布局、交替领先发展新格局,切实发挥襄阳市在城市群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引擎作用。

冲刺万亿下好“协同”先手棋

3月24日,伴随着悠扬的汽笛声,满载50个集装箱货物的“襄西欧”国际货运班列从襄阳自贸片区金鹰物流园出发,首次实现整列发运。

“以往‘襄西欧’都是零散发班,到西安国际港务区再进行编组。这两年,随着整个汉江流域城市群对国际物流行业的需求不断提升,‘襄西欧’具备了整列发运的条件。”襄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莉表示,这50个集装箱除了本市企业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外,还有来自十堰、随州、仙桃以及河南省驻马店市各类物资。

面对“冲刺万亿”的历史使命,襄阳市需要下好“协同”先手棋。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十四五”期间,襄阳市计划投资1213亿元,建成高速公路117公里,实现所有县(市)通两条及以上高速公路;提档升级农村公路4000公里,改造危桥418座;建成高等级航道53公里,汉江襄阳以下实现千吨级航道直通长江;加快实施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提升机场服务能力,拓展机场航线网络。

促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推动襄阳建设汉江流域区域性创新中心,以汽车、装备等领域为突破口,搭建开放创新平台,联动十堰、随州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形成“十堰商用车、襄阳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随州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推进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车联网等领域创新,联合武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

打造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典范。构建襄阳与宜昌之间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统筹长江三峡、神农秘境、世界遗产、智慧三国、始祖炎帝等特色旅游品牌,携手打造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旅游体系。

省政协副主席、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表示,襄阳市既要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又要积极做好协同发展的大文章,加快“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与“宜荆荆恩”联动发展。

襄十随神,北翼振翅,正欲高飞。

宜昌振翅南翼突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通讯员徐栋

支持宜昌加快发展、提升能级,推动重点产业五年倍增,经济总量向万亿级迈进。

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中的这句话,让宜昌市发改委主任郭康新格外兴奋:“这为宜昌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1位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接合部,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一度“化工围江”,宜昌壮士断腕,对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实行“关改搬转治绿”。

“不是简单地物理搬迁,而是涅槃重生。”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朝晖介绍,作为迁至姚家港化工园区第一家建成投产的化工企业,公司经过转型升级,产能扩大7倍,产品种类翻了3倍,已成长为全省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企业。

“从2016年到2019年,宜昌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产值比重从18.6%提高到36.2%。”宜昌市经信局局长丁庆荣介绍,近年来,东阳光创新药仿制药一期、广汽宜昌基地、三宁乙二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宜昌相继建成,文化旅游、建筑业成长为千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0家,上市公司12家,创新能力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53位,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尤其是2020年,历经战疫、战洪、战贫三场硬仗,宜昌开工总投资额、招引到位资金双双突破千亿元,工业连续9个月、投资连续6个月保持当月正增长。

到2020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61.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均为2015年的1.4倍,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1位,宜都、枝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南翼”振翅,聚力绿色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宜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中心,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建设若干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联动荆州、荆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兴发集团旗下兴福电子公司副总经理杜林说,公司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攻克电子级硫酸制备的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电子级硫酸二期智能生产线于今年3月11日建成投产,“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全年订单已满。”

以兴发、宜化、新洋丰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宜昌、荆州、荆门三地首次以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亮相,参加2020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共申报47个平台服务和实体项目,获得了首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

目前,“宜荆荆恩”城市群共有15个专业化工园区,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37家,已形成精细磷化工为主,配合煤—氟—硅—钙—盐—石油化工的完整循环产业链。其中,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11家企业进入中国石化企业500强,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种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

丁庆荣表示,下一步,宜昌将聚焦聚力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宜荆荆恩”城市群绿色联动发展,联合三地加快打造国家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生物经济先行区。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支持襄阳和宜昌提升能级,推动重点产业五年倍增,经济总量向万亿级迈进。

推进襄阳建设汉江流域区域性创新中心,以汽车、装备等为突破口,联动十堰、随州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宜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中心,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为重点,联动荆州、荆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级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综合保税区。

加快“襄十随神”集聚协同发展

建设“襄宜南”宜居生活和都市休闲组团、“丹河谷”综合产业集聚和生活服务中心组团、“竹房神保”城乡融合发展组团、“随枣”一体化发展组团。

加快实施郑万高铁襄阳至万州段、福银高速瓶颈路段扩容改造、汉江航道整治、襄阳和十堰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

支持建设十堰商用车、襄阳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随州专用车基地,联合武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

加快“宜荆荆恩”城市群绿色联动发展

推动宜都、枝江、松滋等地开展跨江合作,促进当阳、沙洋等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三峡枢纽联运转运体系、荆州至荆门铁路、沪渝高速扩容改造、宜来高速、宜昌机场改扩建、恩施机场迁建和一批过江通道等项目建设。

支持宜昌、荆州、荆门打造以磷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化工新型材料为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发挥宜昌生物医药、荆州和荆门生物农业、恩施中医药等优势,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互动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