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淘宝客服引诱用户转账汇款,以预约打新冠疫苗为由给用户发送木马短信链接,引诱用户登录虚假贷款网站转账汇款……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不断变换花样。

面对诈骗分子层层伪装、环环设套,全省通信企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断卡”行动,通过有效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和系统资源,在老百姓和诈骗分子之间筑起“防火墙”。

诡计多端

诈骗手段多达300多种

3月20日,在湖北移动恩施分公司协助下,恩施州公安局成功打掉了一开卡贩卡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6人,斩断了一个由恩施州巴东县向福建地区贩卡的灰色产业链条。

“就在前一天,我们监测到疑似异常人员正在营业厅办卡,工作人员迅速反馈至当地反诈中心,反诈中心经过跟踪、蹲守,抓获了组织开卡的人员向某。”湖北移动恩施分公司营业厅负责人说。

经审查,恩施州公安局发现嫌疑人向某以给予费用为诱饵,组织人员开办手机卡出售给福建安溪地区收贩卡团伙,为境外赌博网站提供服务,目前该案件正在审理中。

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生产生活加速向线上转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应高发:有人因诈骗分子谎称“兼职‘刷单’可以赚钱”受骗上当,有人因申请贷款被诈骗,有人被冒充客服的人员诈骗,有人因网络交友、网络赌博被诈骗。甚至,还有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要求转账汇款来诈骗。

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年初发布消息透露,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网络犯罪案件以年均近40%的速度攀升。犯罪手段花样更新,网上网下、境内境外、虚拟现实相互结合,网络诈骗手法有六大类300多种。诈骗主体呈现向低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发展的态势,诈骗对象从老年人逐渐向中青年等更多人群转移,甚至一些高学历群体也难以幸免。

谨慎“授权”

为个人信息安全“上把锁”

任何一宗电信网络诈骗,都离不开信息流(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洗脑)和资金流(通过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转账)两个要素。电信网络诈骗为何屡禁不绝?边打边冒?

“个人信息泄露是电信网络诈骗实施的重要推手。”湖北联通信息安全部专家林千帆表示,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采集和记录变得十分普遍,面对源源不断的“授权”,泄露、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成了互联网企业违法高发区。犯罪分子掌握了大量的个人详细信息,这种诈骗成本低、获利高,诈骗团伙铤而走险。

犯罪分子获取个人信息都有哪些途径?林千帆介绍,比如人们随意丢弃的快递盒、外卖单、报销单,以及网上求职、购物记录、填写测试问卷等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搜集利用。一些犯罪分子还会利用APP恶意收集个人信息,或是假借“扫码送礼”“扫码促销”等优惠活动,诱导填写个人信息。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普通老百姓要进一步提高反诈骗意识。”林千帆建议,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下载非正规的APP和随意授权APP,不要贪图便宜和小恩小惠扫码领礼品,不要随意丢弃带有个人信息的纸质单据,更不要随意在外面或是购物平台上留下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强化源头治理

建立常态化拦截封堵机制

为切断电信网络诈骗源头,湖北省通信企业积极开展“断卡”行动,加大号卡管控力度、加强涉诈涉案渠道网点治理、配合公安联合打击、加强物联网卡重点整治、加大防诈骗宣传力度。

4月13日,记者走访武汉市内多家电信、移动、联通营业厅,看到营业厅内均配置防诈骗宣传海报、提示单。“请记住,手机卡只能是本人正常使用,不能用作营销电话。在使用中,如果多次有人将您的号码备注为营销骚扰或投诉,经查实后,您的号卡将被停止使用,更严重的将会关联您证件下其他号码。”

在湖北联通营业厅,当用户来办理手机号卡业务时,都会听到营业员的诈骗风险预警提醒。湖北联通负责人介绍,自去年开展“断卡”行动以来,全省近千家联通营业厅通过电子屏、宣传栏、宣传册等渠道全方位宣传,对办理手机号卡用户予以风险提醒,主动向有关部门提供3.9万个异常号卡。

湖北电信负责人介绍,已加强入网环节管控、风险卡号身份证核验,建立涉诈黑身份证信息库,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涉诈或高风险人员信息,纳入黑身份用户管理,限制新办理业务,涉案涉诈号码核查处置及时率达100%。

湖北移动负责人表示,已累计协助公安机关查询涉案号码开户信息1.7万余条,配合打掉开、贩卡犯罪团伙23个,建成灵珑大数据反诈支撑系统,共配合或分析处置疑似诈骗号码31万余个。

省通信管理局数据统计,自去年以来,省通信管理局和省电信、联通、移动公司与各级反诈中心开展警通协作,安排专人专线进驻反电诈中心,建立常态化拦截封堵机制和快速查控通道,共封堵涉诈域名、网址超25万个,拦截涉诈电话867.1万余次、短信61.1万余条。

在APP管控方面,今年3月,工信部向社会通报了136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企业的名单,并要求各通信管理局开展APP整治行动,现已对未按要求整改的60款侵害用户权益APP下架。(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