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弹新曲,青山作好画。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崇阳县港口乡,感受醉人绿意和勃勃生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港口,用一串串坚实的行动,让绿色生态释放发展红利。

率先禁塑——

从“唱反调”到“大合唱”

港口乡位于崇阳县东南部,因“八港一河”汇集于此而得名,是崇阳县版图面积最大的乡镇,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过去,本该是环境优越的生态之乡,沿路、沿河却飘着红红绿绿的塑料袋,堆着成片的一次性餐具。


山清水秀之地,岂容塑料垃圾围困。

2019年4月,港口乡全体干部大会上,乡党委书记张朝晖郑重宣布,在全省率先“禁塑”。

第一步,乡机关、乡直部门、医院学校带头,使用环保餐具。只要出现一次性餐具的,直接对负责人进行通报、约谈。

第二步,强势宣传。播放塑料制品危害视频,通过“湾子夜话”,面对面解惑释疑;组织学校召开主题班会,“小手”拉“大手”。

禁塑到底,既堵又疏。

政府出钱购买环保袋、可降解购物袋、玻璃杯等,置换出超市、农户家中一次性塑料制品。 

给卖菜店分发“共享菜篮”;流动厨师、餐馆发放奖补资金购置不锈钢餐具;各村湾免费提供50套“共享餐具”……

禁塑前,港口乡塑料袋每年使用量约为500万个,一次性餐具每年使用量约为100万套。

如今,在港口乡已难寻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踪影。

那些以前唱反调的人,都自觉加入禁塑大军,表示要为子孙留个好环境。

石漠造林——

从“逃鼠窝”到“桃树窝”

“北有塞罕坝沙漠造林,南有桃树窝石漠造林。”在全省,只要熟悉灭荒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人,聊到崇阳的“桃树窝”,都竖大拇指。


“桃树窝”是港口乡最大连片石漠化荒山的核心地带,满山石头和芭茅,没人愿意到山上去,原来被当地百姓戏称为“逃鼠窝”。

这里是著名的“火窝子”,一到干旱季节,县、乡、村的干部就手心捏汗,提前排好班,随时上“火线”。

2016年,在外创业的村民庞余良等三人响应政府号召返乡造林,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农户出土地,基地与农户9:1分红,共同开发这片荒山。

在海拔近千米的石头山上栽树,谈何容易!砍芭茅、打树垱、栽苗木、背水浇……为了节省时间,村民们都是拎着方便面、馒头等干粮上山干活。

就这样一垱垱的挖,一棵棵的栽,近2万亩的石漠化荒山,已有1.5万余亩披上了绿装。桃树窝再也没发过山火了。

在外面生意做得好好的,怎么跑回来在石头缝里栽树?

庞余良说,钱存银行不如存在山上。种了树,挖不走、烂不掉,一本留给子孙后代的绿色存折。

“石漠造林的神话,被港口新愚公实现了。”

港口乡已围绕桃树窝基地规划了“愚公岭”项目,届时将成为展示“水滴石穿”精神的平台,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产业带动——

从“一花开”到“满园春”

3月26日,港口乡小沙坪村扶贫车间内欢声笑语,10多名村民正将一株株黄精苗分拣、打包、装车。

“这批黄精苗一共有4万株,每株0.4元……”劲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劲松介绍,最近来自各地的订单不断。

在劲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小沙坪村已完成村集体种植黄精500亩,大户种植500亩,林下种植500亩,计划发展到1000亩,年产值可超2000万元。


打造万亩“国药谷”,已培育劲松、优源、国民、国海四大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形成百亩以上药材基地10个,千亩以上基地5个,加上零散农户种植,总面积已逾万亩。

港口乡制定了“一撑四动”产业发展新框架,即以楠竹、中药材主导产业支撑,特色产业带动、旅游产业联动、大户产业协动、文化产业共动模式,促进产业“开花结果”,增加百姓收入。

过去的主导产业楠竹加工企业,已由最初的3家增加到9家,直接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20多人,间接带动农民增收3000人,年产值约1.1亿元。其中已有2家企业成功进入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还要带全乡。

全乡已建成千亩以上基地8个,中小型基地16个,包含楠竹、火龙果、吊瓜、中药材、石榴、黄桃、草莓、小龙虾等近17个品种,带动农户2000人增收。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金山银山!”张朝辉说,这是红线,也是底线。

(全媒体记者 刘文景 王莉敏 特约记者 胡向辉  通讯员 饶海涛 方旻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