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恩施的底色。近年来,我州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将生态、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提出“旅游+”“非遗+”“硒+旅游”等新理念,念山水经、唱特色戏、打绿色牌,通过宣讲、培训、展览等多种方式,不断树牢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良好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化入眼入心

“推进城乡绿色发展,全民保护大自然,打赢生态保卫战,还我绿水与青山。仙居恩施春常在,只羡家乡不羡仙。我为绿色点个赞,赞了碧水赞青山。恩施风景好得好,还要赞它个几千年……”2019年世界环境日,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自编自演的音乐快板《守护绿色家园》,将“美丽恩施,我是行动者”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推向高潮。

为了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将“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进行升级,联合全州环保系统开展环保专场文艺演出,通过环保小品、表演唱、舞蹈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传送到群众身边,倡导“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恩施州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氧吧”“世界硒都”“洗肺之城”等美誉,全州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国家园林城市3个、国家卫生城市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6个、省级生态乡镇51个、省级生态村571个。

近年来,我州将生态、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提出“旅游+”“非遗+”“硒+旅游”等新理念,本土文化特色得到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新传承。《龙船调》《黄四姐》《六口茶》《唐崖土司夫人》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被搬上央视舞台,“土家女儿会”让人流连忘返,“恩施绿、利川红”引爆全国。

生态文明创建进校园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齐声诵读环保宣言的稚嫩童音传入耳际,这是该校利用主题班会开展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据介绍,该校73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节环境教育课,每学期刊出一期关于环境保护的黑板报。同时,还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征文、绘画比赛,组织学生开展森林、河流调查活动,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当好环保宣传员、监督员。

恩施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鼓励中小学生争当“生态文明义务宣传员”“生态文明义务引导员”“生态文明义务监督员”“环境保护示范员”。

环境保护,教育先行。2017年9月,州教育局下发《恩施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全州一年级至九年级每学期安排环境教育课。积极推动生态文明进校园、生态知识进教材、生态课程进课表,让学生在各学科教育中吸取生态文明知识。同时,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持续抓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州已创建省级绿色学校26所、州级绿色学校97所,为推进恩施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文明创建家喻户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切实把生态环保责任拿在手上、扛在肩上,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作为重大民生问题,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6月27日,家住州城东风大道的易阿姨起了个大早,她除了在手机上查询当天的天气预报,还要关注空气质量是否优良。

“退休后,经常去凤凰山森林公园打太极或跳广场舞。”易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只要不下雨,“雷打不动”去晨练。后来,通过媒体宣传和医生介绍才知道,如果空气质量不好,晨练不仅没好处还会影响健康。从2016年起,她每天早上都要关注当天天气情况和空气质量。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生态环境,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据2019年度恩施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在3420个成功调查样本中,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状况良好率近90%,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满意率达98%,同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知晓率为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