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青山如黛,绿水奔流。这里千里林海,水清见底;这里生态优良,气候宜人;这里风景秀美,资源丰富……这里就是恩施,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以绿为底,蓝图描绘。一直以来,恩施州依托生态优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盯“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目标定位,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加速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在2.4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铺陈开了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生态恩施图。

11月16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上,恩施州、恩施市、咸丰县同时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市、县)”称号,恩施州成为此次年会上同时获得命名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不仅意味着恩施州又新添了三张国家级名片,更意味着恩施州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制度先行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喜大普奔!恩施州一次拿下三块国字号招牌!”

“这么多年,从起步到创建成功,我们终于圆梦!”

……

近日,恩施州、恩施市、咸丰县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市、县)的消息传开,恩施人的朋友圈被祝福的消息刷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2008年,“生态立州”上升为全州战略。从此,护绿成为恩施人永不动摇的发展底线。为守住底色,州委、州政府积极作为,创新思路,坚持制度引领、规划先行、法治保障,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制度引领,规划先行。成立由州委书记担任组长,州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州人大、州政协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各部门主管领导专职抓、相关单位全力抓、上下一起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决定》《恩施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等,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山水保护立法示范,发挥地方立法和民族立法作用。在全国率先出台《恩施州山体保护条例》,先后颁布恩施州《清江保护条例》《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旅游条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酉水河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长制”,积极推进“路长制”,严格落实“河(库)长制”,全州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等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恩施州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奖励办法》,为恩施州守护绿水青山、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已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8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7个,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条条措施的落实,为恩施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的同时,更全力守护着土(家)苗儿女的绿色梦想。

蓝天碧水净土 奏响生态环境保护交响曲

清晨,一缕缕冬日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咸丰县坪坝营镇官田堡村,唤醒勃勃生机。

青山绿水相伴,村民们享受着悠然的乡村早晨。谁能想到,这里几年前还经营着一座煤矿,到处煤灰飞扬。

近年来,咸丰县持续推进“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土更净、城乡更美”生态治理工程,成效显著。2018年底,该县彻底告别“黑色经济”,所有的煤矿都通过退出验收,并进行复垦复绿。

村庄恢复宁静,绿水青山再现。这样的美丽蜕变不仅仅出现在咸丰县,放眼整个恩施州,蓝天、碧水、净土已成为常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稳步迈进,全州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切实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奏响生态环境保护交响曲。

保蓝天。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切实加强机动车船污染防治,重点强化扬尘管控。1至10月,八县市城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达295天,优良率97.2%;PM10浓度均值下降到39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均值24微克/立方米。

守碧水。坚持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清江、三峡库区巴东段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工作,“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深入推进。加快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实现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全覆盖。1至10月,全州1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88.24%;14个跨县市界断面水质、12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护净土。大力开展土壤酸化治理、化肥农药管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编制了《恩施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扎实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不断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土壤治理与保护,全面禁止涉重涉化工业企业进入恩施。全州治理酸化土壤面积达228万亩,改善了土壤耕作条件。

同时,按照“一条也不含糊、一件也不耽误”工作要求,全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全州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4.65%,生态环境状况指数79.14,全省领先,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州生态价值达10.74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天然氧吧”。

绿色指引 未来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画卷

“气候舒适、美食多样,关键是环境太好了!”对武汉人陈先生来说,夏季来恩施旅游已成为常态。

恩施市盛家坝乡、芭蕉侗族乡、白杨坪镇麂子渡村……这些地方陈先生都去过,他说,找一家民宿或者农庄住上一段时间,吃、住、玩齐全,生活体验丰富,是个寻找乡愁的好地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天南海北的游客因恩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争相而来。2018年,全州游客接待量逾6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50亿元,6个县市成为旅游经济强县,直接带动10万人、间接带动40万人吃上“旅游饭”。

青山绿水化作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正向恩施人民回馈绿色“红利”。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近年来,恩施州围绕“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突出“绿色”主题,做足“特色”文章,强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壮大。

生态文化旅游业持续升温。旅游发展环境指数和游客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加快,4A级景区实现县市全覆盖,是国家确定的湖北省唯一全域旅游示范区。

硒食品精深加工业全面开花。创建了“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恩施硒茶等三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硒特色农产品基地350多万亩,硒食品精深加工企业达1204家,硒产业产值44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全州中药材基地130万亩,年交易量14万吨,生物药业企业147家,2018年实现综合产值135亿元。

清洁能源产业实现新突破。全州清洁能源总装机410万余千瓦,产业综合年产值超80亿元,成为华中地区重要洁净能源基地。

绿色铺就底色,绿色指引未来。这些新兴产业在恩施兴起,厚植了绿色底色,彰显了绿色特色,夯实了发展根基,绿色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生态经济焕发新活力。

(记者 汪书宇 通讯员 罗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