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绕云缠峰翠秀,游人自在画中行。走在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远望武当云雾,近观剑河碧波,蓝天白云相映,绿树红花相依,好一幅醉人的生态画卷。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领,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打造了绿色发展新引擎。

谋篇布局写好生态大文章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生态文明建设,也非一蹴而就。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把守护武当仙山和丹江碧水作为首要任务,把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目标,科学谋划、精准布局,不遗余力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2017年以来,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考评机制,细化分解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健全环保监督动态检查机制,增强辖内各部门环保工作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联动意识、大局意识。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规划局加强辖内生态修复力度,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大力维护辖内环境,环保局着力解决辖内突出环境问题……近几年来,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五创办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城联创”总体布局,全区各部门联动,实施挂图作战,层层分解任务,落实目标责任,营造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治水治气下好生态先手棋

近几年来,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紧紧围绕“环保为民”的工作宗旨,紧盯“三个重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全区各部门分工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通过全面排查、重点监控、集中整治、加大处罚力度,切实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各部门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样板。在推进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环保局重点做好防污、控污、截污工作,确保剑河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污水处理厂经过提标扩能,日处理污水能力从14000吨提升到20000吨,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地表水Ⅳ类排放标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按照“五河治理”总要求,加大剑河河道浆砌挡墙、挡水坝、给排水系统等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辖区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力推进剑河龙潭沟至环湖路平板桥段河道综合治理;剑河沿岸石家庄、西沟及紫霄三个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剑河流域生态红线一公里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等工程,让曾经臭不可闻的剑河成为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观河。

与此同时,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加大大气污染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共淘汰辖内15家工业企业17台燃煤锅炉,合计21.5蒸吨;完成辖内4家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启动辖内餐饮油烟整治工作,露天夜市重新规划工作进入选址阶段。

2016年12月29日,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空气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今年5月,该空气自动监测站通过省、市环保部门验收。据了解,该空气自动监测站可实时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以及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降雨量、日照、辐射等,为大气环境质量考核和重污染天气联动防治提供了依据。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50天。

如今,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年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8天;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国家1类标准。

绿色驱动走好生态发展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而言,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是全区上下一致共识。

水源区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加大水源区环境保护力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确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区保护范围,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区周边设立围网、界标和警示标志,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区内的2600只网箱进行全部清理,确保丹江口库区武当山段饮用水源不受污染。

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实现重大突破。武当山景区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此,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环保局在积极做好环保宣传的同时,加强对景区内宾馆、饭店的管理,加大对辖内水域的监测力度,建立“重点区域重点管理,一般区域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严格控制污染源。

建设项目监管步入规范化轨道。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狠抓项目源头控制,将项目监管纳入项目建设全过程。实行“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验收”制度,将辖内在建项目全部纳入审批范围,全程跟踪监管。今年截至目前,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共审批新建项目15个,清理取缔违法项目11个,否决重污染项目1个。

群众环境监督意识明显增强。随着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大大增强了辖内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监督意识,“敢于和环境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渐浓厚,“人人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监督环保”的环保共治格局已形成。

自去年5月以来,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以改善农村环境为出发点,以“出经验、出亮点、出成效、出特色”为目标,精心组织、统筹资金、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共投入资金2100万元,建成MLBF多层生物滤池17个、庭院湿地21处、CBC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套、水肥一体化生态公厕8座、配套管网35公里;购置垃圾车17辆、垃圾中转箱120个、移动式连体垃圾压缩箱2个、保洁三轮车55辆、垃圾桶4200个、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1套;建成新型沼气池5个、堆肥池21个;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围网2680米,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围设置环保标识牌、警示牌5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年可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53.47万吨,年可减少氨氮排放量3.79万吨。

截至目前,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工作已全部完成。今年,该区完成了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5个市级生态村创建方案上报工作。

落后产能淘汰、污染企业搬迁、大气环境整治、水环境治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环保攻坚战,是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亮出的一张张“绿色王牌”。“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草更绿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是该区群众的普遍感受。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的远见,让王维《汉江临泛》诗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的灵动美景成为该区绿色生态发展的真实写照。

(十堰日报记者 王雁博 张多多 通讯员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