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处秦巴山腹地,汉江横贯全境,武当山耸峙东部,气候温和,地形多样,造就了独特的生态体系。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发展目标,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鄂西北大地的生动实践。

大力实施全域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厚植生态优势,高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突出丹江口库周,围绕“一山五区”等重点区域,扎实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绿满十堰、精准灭荒等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全域造林绿化水平。推广“工程造林、包栽包活、分期验收、按效付款”的造林模式,实行专业队造林,优选良种壮苗、乡土树种,科学开展“四季挖窝、三季造林”,极大提高造林质量。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森林抚育等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绿色成为十堰的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

近5年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32.78万亩,封山育林103.09万亩。目前,全市林地保有量达到2904万亩,森林面积236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6.67%。

郧阳区大尖山新造幼林记者陶德斌摄(资料图片)

系统推进林业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实现“大管护”

严实推动依法治林,夯实森林管护基础。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建立生态文明考核奖惩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林地、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制定 《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与利用规划》,出台《十堰市林地管理办法》《十堰市城区山地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从严控制林地征占用审批,全市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近年来,全市年木材采伐量远低于省下达采伐限额。

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推行县级人民政府森林资源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构建起自上而下的资源管护责任体系。持续开展“利剑行动”“雷霆行动”“楚天冬季攻势”“长江生态大保护林地专项行动”等一系列全市性专项执法行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有效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湖北省首个航空护林站(武当山航空护林站)顺利通航,开启多维护林新纪元。建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持续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市域范围松树非正常死亡监测和调查,持续加大病死木清理和处置力度,积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受害率、有害生物成灾率大大低于国家控制指标,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

加快自然保护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斐然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湿地管理条例,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保护好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环境,做到应保尽保,保持自然保护地的完整性、原真性和野生动物廊道的连通性。全市建有自然保护地7类66个,总面积806.55万亩,占国土面积22.72%,设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4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切实加强野生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实施丹江口库区湿地生态修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细心呵护丹江口库区水质和生态环境。持续开展“楚天绿剑”“天网行动”“神农利剑”等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共办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431起,其中刑事案件227起,处理248人;行政案件204起,处罚216人,有力打击了违法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有效遏制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态势。认真贯彻落实野生动物禁食决定和通告精神,积极妥善推进以食用为目的的野生动物退出工作。目前全市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稳中有升,分布范围不断扩展,有效保护了国家、省重点保护和具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07种和一批珍稀植物资源。境内先后发现“水中大熊猫”——活体桃花水母、大天鹅、海南虎斑鳽、中华秋沙鸭、野生羚牛、中华斑羚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以及小勾儿茶、陕西羽叶报春等珍稀植物。竹溪县荣获“全国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称号,郧西县享有“中国喜鹊之乡”美誉。

加快林业产业立体发展带动林农致富奔小康

在推进绿山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中,十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坚持绿色持续协调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扶贫新路径,先后实施“四个百万”工程、六大产业计划、竹产业发展工程等,探索推进专业大户、合作组织承包建基地模式,出台扶持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核桃、木瓜、油橄榄种植以及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十堰绿色“金山银山”成色快速提升,为十堰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十三五”时期,十堰先后培育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2家,全市林业产业基地达400万亩,其中核桃110万亩、油橄榄4万亩;创建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4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3个;竹溪县先后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称号,培育打造出竹山肚倍、郧阳木瓜、汉江樱桃等10余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2016年开始,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从开始的6105人增加到2019年的15100人。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直接获得护林补贴4000元,全市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379人次,共计享受生态护林员补贴1.4551亿元。2016年以来,全市每年度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不断扩大,2019年增长到1236.69亩,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由10元提高到15元。2016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兑现补贴6.55亿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9.1万户、26.9万人。全市第一轮退耕还林完成102.2万亩,目前已兑现补助资金27.38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完成34.98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55亿元。退耕农户中建档立卡人员11.47万户、42.75万人。据统计,全市2019年林业综合产值达260亿元,林业为农民人均年增收贡献超过500元,实现林特产业带动贫困群体增收,生态资源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绿水青山加快转变成金山银山。

推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展现新气象

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等森林文化设施,积极推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大力普及生态文明和林业知识,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良好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模式。扩大生态文化宣传,每年坚持举办“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生态文化进校园等宣传教育活动,先后举办树木认养、森林音乐会、“绿满十堰”青年(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寻找“森林使者”、“森林十堰绿色车城”摄影大赛、“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编辑出版 《十堰林业志》《十堰嘉木》《竹溪植物志》等极富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书籍,“湖北省最美野生动物守护人”刘洪军30多年坚持观鸟拍鸟,开发《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成立学校观鸟社团,引导学生及学生家长识鸟爱鸟,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典范。建成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1所和牛头山森林公园、九女峰森林公园、诗经源森林公园等3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赛武当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展览室1个。全域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工作,2016年9月,十堰获“国家森林城市”正式授牌。县市创建活动蓬勃发展,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丹江口市、竹溪县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1个乡镇、292个村分别获得湖北省森林城镇、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命名,60个村进入国家森林乡村行列。十堰林业绿色创建全市域覆盖、全层级统筹、全方位推进,数量、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之路,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加快全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生态高质量发展,为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和建设美丽新十堰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刘俊 通讯员 陈文博 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