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风景优美的神定河畔锻炼身体(资料图片)

 编者按: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城市是宜居的……如今,不论您置身十堰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您登高望远还是漫步街区,所到之处,无不强烈地感受到勃勃生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多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后荣获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美丽山水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十堰,已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十堰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十堰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敬请关注。

“真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小孙女能像我小时候一样,在清澈的犟河边玩耍。”只要天气好,市民杨志金都会领着小孙女在犟河边游玩。

杨志金是张湾区花果街办放马坪居民理事会会长,从小住在犟河边。上世纪60年代初,犟河水清澈见底,河里鱼虾成群。杨志金回忆道:“小时候我放学回家,常拿自制的工具在水里捉鱼。可后来,犟河两岸工厂、大楼林立,犟河逐渐变成重度劣Ⅴ类河流。鱼虾消失了,清水河成了臭水沟。”

因先建厂后建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等历史问题,十堰过去有犟河、神定河、泗河、剑河、官山河5条河流污染严重,一度成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5条劣Ⅴ类河流。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2012年以来,我市将包括犟河在内的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作为“硬骨头”,编制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方案,由市领导担任“河长”,按照“先治本后治标、先治污后治河、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先建设地下管涵后建设护坡搞绿化、先整治主河道后整治支流、先建主管网后建支线管网、先治理人口稠密河段后治理周边区域、先建好示范段后全面铺开”的“九先九后”治理方针,全力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举措,从岸上到岸下,大刀阔斧整治黑臭水体。工程累计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整治排污口590个,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400多公里。

“这个人工快渗工程,和一般污水处理厂不同,它处理的是已处理过一道的生活污水。”记者走进犟河水质净化厂,负责该项目建设运营的深港环保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每天处理西部污水处理厂尾水4万余吨,达地表III类水排出。

“这是犟河的‘守门员’工程,目的是把污水‘吃干榨尽’。”市环科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畅军庆说,当前国家规定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后可直接排放。但为提升入库河流水质,我市又在西部污水处理厂下游增设两个“守门员”工程,即犟河人工湿地和犟河水质净化厂,其中犟河人工湿地每天可处理西部污水处理厂尾水3000吨至8000吨,出水水质达地表Ⅲ类标准。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犟河已由过去重度劣Ⅴ类河流变为地表水Ⅱ类至Ⅲ类河流,河水清澈。像犟河一样,十堰城区的神定河、泗河等均建有深度处理“守门员”工程。除引进深港环保公司外,我市还采用PPP模式,引入北京排水集团、碧水源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治水公司,引进人工快渗、红菌技术、膜工艺等全球主流污水处理工艺30多种,结合十堰实际应用27种,十堰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

我市还筹资1.16亿元完成城区4个填埋区4895个含多氯联苯电容器的安全转移处置,消除了重大环境安全隐患;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项目120个,涉及投资额260亿元;清理库区网箱18.2万只,关闭规模化养殖场134家,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560家。

畅军庆介绍,目前全市35个水质考核断面已全部达标,有33个达Ⅰ至l类标准,其中Ⅰ类水质5个,l类水质27个。城区5条河水质大幅改善,犟河水质达到Ⅱ至Ⅲ类,剑河水质达到Ⅱ类,泗河水质达到Ⅳ类,官山河稳定在Ⅲ类,神定河已消除劣Ⅴ类。

(文/记者 纪枫波 特约记者 叶相成 图/记者 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