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武汉8月19日讯 作为全球闻名的“大学之城”,武汉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伴随着“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进程,高层次人才、非公领域人才、基层人才等各领域创新人才正加速崛起,招贤聚才进程中的“武汉样板”正在浮出水面。
今年以来,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创新人才评价为重点,积极服务科创中心建设,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改革职称评价机制、优化职称服务方式等方面探索实践,努力为武汉市更好发挥“一主引领”作用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5天,11位高层次人才从“零职称”获评“正高级”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为服务科创中心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汉创新创业,今年以来,武汉市人社局向省职改办积极争取正高级特评权限,探索开辟特殊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对武汉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亟需紧缺的战略科技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打破职称台阶限制,直接申报评定高级职称。
据了解,该局主动对接有关企业,收集高层次人才申报职称需求,迅速组织实施了企业高层次人才职称特殊评审。从推荐申报到评审通过仅历时15天,66人获得高级职称,其中11人从“零职称”直接获得“正高级”。
58岁的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周松(化名)博士在拿到职称证书的一刻十分感慨:在国外多年没有任何职称,没想到临近退休时搭上正高直通车,武汉高层次人才评审的“加速度”让人感到贴心、暖心、安心!
15个受理点,非公人才高级职称申报达4000人
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庞大,服务好非公人才的职称评审,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非公人才流动频繁和获取职称信息渠道有限的实际,武汉市人社局将各级各类评审委员会全部向非公经济领域开放,不断拓展评审范围、积极畅通申报渠道、着力改进服务方式,全面打破国籍、户籍、地域和档案限制,只要在武汉市的均可申报,让非公人才享有平等待遇和非常服务。
武汉市人社局在全市及各区设立15个非公人才职称申报受理点,方便“就近办”;在人社微信公众号开设“职称政策你问我答”栏目,分业务板块、专业系列持续解答职称热点问题、发布申报指南,引导“一次办”;借助12333平台咨询服务功能,提供职称证书查询真伪、职称政策答疑解惑等服务,解决“马上办”。
通过精准施策,改变以往有的非公人才对职称置之不理、有的觉得高攀不起的状况。全市非公人才中、高级职称申报人数年均递增20%,已达4000余人,占申报总数的35 %。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已意识到:职称评审不仅是企业识才、用才的好帮手,更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决乡村人才困境,291名乡村教师获得高级职称
由于缺乏学术环境、技术平台,以往基层人才在常规评审中很难获得通过,职称不能对扎根基层、有实际贡献和专业能力的基层人才发挥激励作用。为解决乡村人才评职称的痛点、难点,武汉市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确立向农村基层一线倾斜的导向。
2019年,武汉市人社局建立农村基层卫生职称评价体系,采用独立评审标准条件,单独划定水平测试合格线、单独分组、单独设置通过率,107人先后获得农村基层卫生高级职称。
2020年,武汉市人社局又制定乡村中小学教师申报评审条件,免去水平能力测试,部分符合条件的可不受结构比例限制“直评直聘”,291名乡村教师通过定向评审获得高级职称。
与常规评审相比,定向评审突出基层专技岗位特点,对论文、科研成果等不作硬性要求,相应增加工作量、基层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充分认可扎根农村的长期奉献。
这两项改革使武汉市人社局认识到,根据基层实际,科学制定标准,让基层人才参加属于自己“主场”的职称评审,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得到肯定,才能留得住、用得好。
目前,武汉市人社局正联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乡村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类人才扎根农村的积极性,创新农技人员职称评价机制,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开展职称评审,吸引集聚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作为人才职能部门,将常规的职称逐级晋升转变成一步到位的特殊评审,既赢得人才、也赢得人心。只要管得到位,评审权限放得越充分,人才评价就越科学、越接地气。”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孙志军介绍,未来武汉市人社局还将围绕武汉市重要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不断加大职称改革创新力度,为推动“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贡献武汉人社力量。
(通讯员:刘阳艳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