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投稿邮箱:zgw42@qq.com,来稿请留下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目标。“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要实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其必由之路。

一、关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武汉市委、市政府“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现代化大武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就是贯彻落实的重要实践与具体体现。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科研创新平台是吸引和汇聚科技创新人才,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精准对接,既是存量优化的有效举措、增量调整的现实路径,也是实现大武汉大发展、大提升的必然选择。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武汉市提出“推动全域自主创新,打造创新之城”,并辅以“推进各区创新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推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等举措,但从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领跑、跟跑”,还是一些“个案”中不难看出一些“端倪”。这些薄弱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但打通“关节”还颇费周折。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武汉高校林立,高新技术企业众多,但企业的主动性还未能释放,精准对接也未到位,在“揭榜攻关”之“悬榜、评榜、揭榜”过程中,许多条条框框、科研“小圈子”还有待打破。

二是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还不完善。产业链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有着延链、补链、强链等一系列延续之结构性需求和技术、人才、土地、资金、政策等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一系列创新性要素要求。创新链生态要素的缺失,必定会制约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中出现的诸多“卡脖子”问题,又使创新链“一筹莫展”。如新洲区依托航空航天聚力打造“中国星谷”,依托武船、格林美等行业龙头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但还是受交通、土地等因素制约;高端人才和相关链节企业难以吸引,“深度融合”必定出现“肠梗阻”。

三是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围绕企业服务的“小气候”还未形成。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就要打好组合拳,以企业为主导主体,对标对表,对症下药,如企业核心技术领域与领军人才培养、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创新政策诸方面还要有突破性的手段,在研发经费抵扣企业所得税方面要最大限度缩短周期,减少企业资金占压,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使企业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真正发挥央企、头部企业、龙头企业的领衔领军作用,以带动相关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并抱团发展。

三、几点建议

时下正处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进程中,依托人口红利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弱化,经济的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技创新做出更多更大实质性贡献,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为此,特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武汉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是企业,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主体也是企业。全市上下都要“一盘棋”,围绕“企业”转,做好做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大文章。“放大招”支持龙头企业对重点产业链“卡脖子”问题进行攻关突破,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研发机构等单位组建联合伴“抱团取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围绕技术研发、制定标准、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等环节开展协同创新,构建“命运共同体”。

二是提升创新链科技供给,完善产业链生态体系。搭建创业与创新载体对接平台,精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聚焦产业上下游关键技术攻关,以创新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同时,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引导创新资源向上下游集聚。要着力破解“守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和“墙内开花墙外香”问题,要把“科教强市”的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优势;对于航空航天、武船、格林美、京东这样的大企业,不仅要破解土地、配套设施、轻轨交通的办法,还要有高端人才滚滚来、留得住、能扎根的一系列举措。

三是精准服务“深度融合”,努力营造营商环境。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关乎吸引力、竞争力,可推动相关产业共生、互生、再生,并为企业提供深耕细作的肥沃土壤,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流的营商环境。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服务对接过程中,要心领神会、专心专注,而不能粗枝大叶、敷衍塞责;要当“深度融合”的最佳服务员,而不能做袖手旁观的陌路人;要做主动热情、扑下身子化解矛盾的“疏导员”,而不能当语言生硬、后之后觉的“旁观员”。

(作者刘斌系武汉市新洲区政协常委、武汉市绿洲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