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推动形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并将在明年第二阶段会议中发布。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翘首以待的“昆明时刻”,其中也凝聚着湖北学者的心血和智慧。

近年来,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秦天宝多次参与国际谈判。今年6月,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首次颁给环境法学者,便是表彰秦天宝为推动我国环境法治进程、在国际上有力发出“中国声音”所作的卓越贡献。

“大家之所以对‘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寄予厚望,是因为‘爱知目标’未能完成使命。”秦天宝介绍,2010年,世界各国为解决生态破坏、野生动植物流失,订下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并设定2020年到期。2020年9月15日,联合国发表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人们失望地发现,从全球来看,“爱知目标”没有一项完全实现,只有6项目标部分达成,部分子目标甚至恶化。

“世界需要一个更具雄心、更务实的目标,希望比‘爱知目标’更具魄力,更好执行。”秦天宝认为,在商定新目标时,既要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更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目标的可操作性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差异。

为了形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秦天宝和全球多国学者一道,于2019年参与到紧张的谈判中。谈判以在线方式进行,几十个国家一轮发言下来,往往到了凌晨两三点。“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重大风险挑战。”秦天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