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变量,也是最大增量。

当前,全省上下正强化六大功能,彰显湖北担当,用科教优势托起创新策源高地,加快湖北高质量发展。武汉市建设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布创新地图,提供创新资源的详细空间位置、所属区、技术领域、产业方向、组建单位等信息;襄阳出台《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聘任12名专家为全市首批科创顾问;宜昌三峡实验室已实质运行,组建106人的核心科研团队。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7月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注册制、评价积分制,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襄阳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一次性拿出4850万元进行资助奖励;宜昌市选派企业科技副总、发展顾问、集体经济专家服务团203人。

荆楚大地,科技创新脉动强劲。以下为襄阳市委书记访谈。

记者:马书记您好,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襄阳要加快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对这一定位和要求,襄阳有什么认识?

马旭明: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要扛牢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北部列阵的政治责任,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我市科创工作基础较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二,但存在高等院校不多、创新实力不强、体制机制不优等短板。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锻造产业转型“硬翅膀”,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竞争力强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襄阳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马旭明:一是抓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东津科学城、高新科技城、尹集大学城,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紧密推进,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今年8月开工建设,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明年3月将试运行。二是抓成果转化。聚焦提升“纸变钱”“钱变纸”能力,推进重点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完善“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答题,政府协助解题”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项目落地转化。三是抓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强化招才引智、招高引新,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人财物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让各类人才在襄阳尽展所长、成就梦想。四是抓创新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布局,精准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科创型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进驻襄阳。五是抓双链融合。围绕全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10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每个产业链建立一个专家团队,推动产业链创新发展。

记者:襄阳要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举措?

马旭明:我们探索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科创协同机制,促进汉江科联网、检验检测中心等科技资源共享,牵头谋划科技合作项目21个,举办首届城市群创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下一步,还将主动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和北京、上海等地科创中心,寻找更多科技合作切入点,形成一批科创引爆点,提升襄十随神科创水平。

记者: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环境。在这方面,襄阳市是如何做的?

马旭明:具体就是强化“三个保障”,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税收、财政、土地等政策,提高政策供给效率。二是强化资金保障。5年内拿出10亿元科创资金,支持省内外高校来襄阳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是强化服务保障。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科技人才,在子女上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真正让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保障、社会上受尊重,在全市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