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变量,也是最大增量。

当前,全省上下正强化六大功能,彰显湖北担当,用科教优势托起创新策源高地,加快湖北高质量发展。武汉市建设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布创新地图,提供创新资源的详细空间位置、所属区、技术领域、产业方向、组建单位等信息;襄阳出台《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聘任12名专家为全市首批科创顾问;宜昌三峡实验室已实质运行,组建106人的核心科研团队。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7月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注册制、评价积分制,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襄阳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一次性拿出4850万元进行资助奖励;宜昌市选派企业科技副总、发展顾问、集体经济专家服务团203人。

荆楚大地,科技创新脉动强劲。以下为宜昌市委书记访谈。

记者:王书记您好,在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中,宜昌确定了怎样的建设思路及目标?

王立: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打造科技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昌更好发挥全省“南部列阵”主引擎作用的重要抓手。宜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六城五中心”目标定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的区域科创中心。

宜昌区域科创中心的内涵是“三区一地”,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打造“宜荆荆恩”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打造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打造全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

我们提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提高到14%以上,占GDP比重提高到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2%,形成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到2035年,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记者:围绕这些目标,宜昌制定了怎样的发展路径?

王立:宜昌正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体系,可概括为“六个一”——

“一室”,即高标准建设湖北三峡实验室,聚焦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研究方向,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助力宜昌建设精细磷化中心。

“一区”,即高水平推进宜昌高新区发展,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一圈”,即高起点打造环三峡大学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在宜高校、科研院所优势,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构建“产学研金服用”体系。

“一城”,即高标准规划建设宜昌科教城,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一体”,即深化市域创新联合体,提升主城区创新能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现全区域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一廊”,即构建“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搭建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进跨区域创新链融合、产业链融通。

记者:目前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王立:当前,宜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开局良好。

一是区域创新合作破题开篇。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创新联盟,开展中国创新创业挑战赛“宜荆荆恩”片区赛,启动“宜荆荆恩科创走廊” “环三峡大学科创生态圈”规划编制。

二是湖北三峡实验室实质运行。组建106人核心科研团队,投资5000余万元采购科研设备,市本级财政拨付到位经费4000万元,设立了1000万元的开放基金和创新基金,成立磷石膏综合治理研究院,启动重点科研攻关。

三是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初见成效。18个园区平台类、14个科技产业类和13个技术攻关类项目加快推进,安琪酵母、兴发集团、宜昌人福共投入近20亿元,建设生物、有机硅新材料、国际药物3个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再造人才创新体系。制定出台了“1+4”人才新政,实施突破性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为城市留人、为企业留才、为社会留量,让宜昌成为人才追梦筑梦圆梦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