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武汉12月16日讯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12月13日至16日,政协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为武昌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就如何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将“文化武昌”打造成“智慧武昌”,受到特别关注。

文化武昌,千年古城耀荆楚

武昌古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武汉城市发展根源之所在。根据《武昌古城发展“十四五”规划》,古城以原武昌明城墙范围为主体,东、北至中山路,南至二环线,西至长江,用地面积约 7.7平方公里。现有各级文物和历史建筑共计149处,拥有国家5A级景区黄鹤楼、4A级景区首义文化旅游区和武汉革命博物馆等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昙华林、户部巷2条湖北旅游名街。

这座魅力古城,即将更换新颜。12月14日,武昌区代区长范礼奎在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将有序推动古城亮点片区建设,围绕“一纵三横”空间格局,坚守产城融合,按照景区街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古城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武昌历史文化深邃悠远、厚重璀璨,我们都很期待武昌古城的未来,更期待历史人文与数字科技结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武汉珞图数字科技项目负责人张雯表示。

智慧武昌,数字科技谋发展

“如何将武昌古城的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资本,将文化事业做强成文化产业?”分组讨论现场,如何用数字科技等新技术应用赋能武昌古城,委员们踊跃发言。

武昌区政协委员、区非遗协会会长范志刚建议,把武昌深厚的文化重新全域规划,每个文化做到展示有高度、互动有粘性、传承有持续性,将文化串联起来,突出数字化建设,实现网络共享,将武昌建成处处是文化的生活天堂,用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展示武昌。

“武昌古城需要‘鲜活’起来,要打造成‘智慧武昌’。”武昌区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湖北)理事洪兵建议,要重视对黄鹤楼、武昌古城墙、宝通寺、长春观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深入挖掘古城特色优势,融合数字科技,通过“借题发挥”、推陈出新、“小题大做”的传播技巧,全面推进文物活起来、飞出去,从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数字科技、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会对人们生活带来何种变化?武昌区大数据中心主任张吉军介绍,武昌正努力建设新一线城市首位之区,用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正在加快打造城市智慧大脑。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数字科技带来的服务,真切感受到智慧武昌。

(通讯员:徐钢  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