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抢救性发掘发现一个不见于史书记载的神秘诸侯国,铭文中的曾侯乙所谓何人?”“恢宏精美的编钟何人所有?”……1月8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中国考古大会》,聚焦地底下的曾国,解读曾随之谜、编钟之奇,探秘隐藏在历史文献背后的曾侯世家。
《中国考古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策划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节目首次以电视综艺的形式“活化”百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丰硕的考古成果进行数字化、可视化、沉浸化的展现。
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叶家山曾侯墓葬考古领队黄凤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编审苏辉、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长江等人组成的“考古专家团”,与观众互动探究。
《左传》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大量春秋时期曾国文物出土的区域,正是史料中记载的随国所在地,以随为名的文物此地却未见出土。学界称之为“曾随之谜”。
节目从探秘开始,通过叶家山出土的南公簋上的“犺乍列考南公宝尊彝”铭文、《左传》记载的楚昭王奔随、枣树林发掘的曾侯宝夫人芈加墓中青铜器有“楚王媵随仲芈加”的文字等系列线索,解读曾、随实为一国。
方勤介绍,从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开始,在随州、京山、枣阳一带共发掘了16座曾侯级别墓葬,“挖出”了16位曾侯,填补了一个700年诸侯国的历史空白。
节目中还反映了曾国青铜器的丰富,近年出土青铜器达10吨。比如曾侯乙尊盘精美绝伦,特别是镂空的56条龙、28条蟠螭,栩栩如生令人称奇。黄凤春介绍,这件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节目还通过AI+VR裸眼3D技术展示了尊盘的用途。
曾国为何拥有如此多的青铜器?方勤介绍,曾伯簠上铭文“克狄淮夷,印燮繁汤,金道锡行、具既卑方”表明,曾国曾是长江一带铜和锡运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处于枢纽位置。“金道锡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也推动了文化之间的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与曾侯乙墓发掘的编钟研究院院长冯光生回忆了当时发掘的经历。节目中以视频还原了编钟真实的橙黄颜色,以及编钟、横梁上的深红色龙纹,令现场观众赞不绝口。
作为乐器,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瑰丽和优越性在世界音乐史中都是独树一帜的。方勤介绍,曾侯乙编钟刻有3775字铭文,更被称作一部古代乐理百科全书。钟上刻的宫商角徵羽,是先标上去的,制作出来便能准确发音,表明了祖先的制作技艺之高以及对乐理的高度自信。
该节目1月9日在央视4套重播,详实的资料、权威的解读,加上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将全国观众的视线聚焦到湖北随州这片古老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