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英670元,邱端阳6000元,唐爱华8000元……”近日,随县澴潭镇柏树湾村“人民公司分红大会”喜气洋洋,来自4家经济实体的77.6万元股份红利,一一分发给村集体和101位村民,个人额度从150元至10.8万元不等。

至此,柏树湾村10家经济实体累计分红15次,共计分发红利261.68万元,全村306户、1270人从中受益,实现股份红利“全覆盖”。

“人民公司好样的!”村民夏仲德竖起大拇指。

这一赞,不仅是他分到1万元红利之后的获得感,更是对党组织带领村民破困局、闯新路、兴产业的由衷感激,还有对人民公司一路向好的信心和憧憬。

柏树湾的困惑

柏树湾村地处鄂北山区,往北40余公里便到河南省。

走进柏树湾,产业基地布满山岗。

很难想象,这曾是个债台高筑的穷村子。2002年,柏树湾村集体负债76万元,常住村内的村民不足4成。

当年,村里组建新一届“两委”班子,32岁的张桄沦被推选为“当家人”。

新班子反复琢磨柏树湾状况,概括出“三空四无”的特点:房子空、产业空、腰包空,无区位优势、无景区带动、无企业拉动、无政策“优待”。

看不到致富希望,人心思走,土地撂荒,柏树湾陷入“越穷越空、越空越穷”的怪圈。

摆脱贫困,出路在哪?

“把无人承包的8000亩坡岗地整合利用起来,就能源源不断创造财富。” 张桄沦一席话,让人眼前一亮。

金银花的梦想

村干部外出考察后,想在荒山上“种股份”。

“村民自愿参股筹集资金,创办金银花基地。”张桄沦一再宣讲,“选择金银花,因为它能适应坡岗地环境,经济效益可观;尝试股份制,是想调动大家积极性,通过劳动改变命运。”

这无疑是个大胆而前卫的规划,可村民顾虑重重。

有的说:“几十年,没见荒山上种出一分钱,现在还要交钱‘种股份’,万一亏了怎么办?”

最后,村委会作出新决定:村集体出资建基地,无偿分给农户,种植收益归农户所有。

村民不参股,启动资金从哪儿来?节骨眼上,11名村组干部人人垫资,筹齐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种下苗子后分给村民管理。

2007年,100亩金银花在柏树湾生根发芽,没入股的村民也很快尝到甜头。

张志忠分到1亩地,当年创收800元,第二年净收3000元,相当于5亩庄稼田的收益。

2008年,基地扩大到300亩,村里要建金银花加工厂,成立柏树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再次向全村募集股金。

本打算凑齐50万元,没想到45户村民踊跃参股,一下子聚来80万元。

金银花加工厂正式投产,柏树湾诞生第一家股份制经济实体。

很快,金银花种植扩展到周边5个镇共5000多亩。采收旺季,柏树湾的烘干设备火力全开,每天加工鲜花上万斤。

股份制的魅力

做大金银花产业的同时,柏树湾找到一套致富模式,以股份制发展农村经济,股本结构为“村主导、户主体、社会补充”。

模式复制,产业裂变。

一片荒废多年的冷浸田被挖成养鱼基地,利用荒坡地建起香菇种植企业,收购一座废弃搅拌站办起商砼公司,组织闲散劳力成立一家保洁公司……

至2020年,村里办起5家合作社、5家公司,产业涉及果品、花卉、水产、香菇、香稻、保洁、建材六大类,总资产过2亿元。村民可自行选择合作社及公司,以资金、产权、租赁等方式入股分红。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自愿入股村民越来越多,全村306户、1270人实现股份“全覆盖”。

“分红情况遵循市场规律,由企业经营状态决定。”柏树湾村村支书张光勇举例说,水产技术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2017年实现稳定收益才开始分红。

成立“总公司”

“2020年4月,我们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拥有公益性资产398万元,经营性资产570万,但是既不能对外融资,也不能对外投资,企业不愿意跟我们合作,说我们不是市场主体。”

如何盘活近1000万的资产?2021年初,随州市委主要负责人到柏树湾调研,村干部道出疑惑。

“你们村10家经济实体,村集体均占有股份,就是10家人民公司。建议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成立一家总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参与市场经营。”该负责人一语解惑。

随县柏树湾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统筹管理全村10家经济实体,地位相当于“总公司”,形成“1+10”的组织架构。

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570万,成为新公司的控股人。村“两委”领导公司阳光运作,董事会负责公司日常运营,公司事务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所有工程必须经过招投标程序,监事会全程监督大小事务,在基地管理上,细化到每条水管都有人负责。

成立乡村人民公司后,柏树湾村顺利参与市场运营,前来投资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

“实现乡村振兴,做强村集体经济是重点,释放资源要素活力是关键。”随县县委书记陈良说,该县以“三清两建一提升”为抓手,稳妥推进“三变”改革,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人民公司,充分用好市场力量和企业资源,全面激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走出一条集体增收、农民增富、乡村增色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