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规范经营受到行政处罚,扣分;社会评价良好,加分……一个个分数拼绘出一张企业信用的精准“画像”,让监管更有准头。近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让涉企监管更高效。

近年来,我省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今年一季度,全省企业总数增至173.04万户,监管任务加重,传统监管方式已难以适应。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后,将根据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实施宽严有别的监管,将监管的主要力量用于督促“落后”企业,让涉企监管更高效。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明确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的5个维度、81项指标,包括企业基础属性信息、企业动态信息、监管信息、关联关系信息、社会评价信息等。对照这些指标,我省将全面归集企业登记备案、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年报公示、抽查检查、失信惩戒等涉企信用信息,形成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数据基础,对企业打出“信用分”,从而合成企业的全景多维“画像”,精准地反映企业信用风险状况。

据悉,依据“画像”的“颜值”,监管部门将企业分为信用风险低(A类)、信用风险一般(B类)、信用风险较高(C类)、信用风险高(D类)四类。对于得分高的“优等生”而言,良好的信用将为它们争取到更好的发展环境——检查少了,企业的发展精力更足了。而列入D类的企业,则需要接受更多的检查,以达到督促规范的目的。

据了解,实施分类管理后,除了让信用“优等生”减少抽查干扰、“后进生”受到更严监管之外,还将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重点领域加强严控,将行业风险防控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结合,实现全链条监管。对于正在探索中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在严守安全底线前提下,将给予更多包容审慎。

去年,我省已经在荆州开展了分类管理试点。荆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每月以红榜、黑榜形式公布企业评价考核结果,全年抽查检查问题发现率较上一年提升15.6%,案件线索移交率增加12.3%,显示监管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明显提升。

省市场监管局称,年内将建成覆盖全省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平台,并加快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