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才能提高发展的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在新形势下,城镇作为承载人口和经济的主要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释放内需潜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

要以规划为引领,引导人口流动。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关键是让城镇宜居宜业。要按照“产城融合、品质引领、全域提升”思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综合考量人口变动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县域功能区面积和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城镇化新格局。城镇建设要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原则,统筹防汛、生态、生产和交通等功能,对公共空间和城乡建筑实行微改造、精提升,做到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致发展,增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围绕人的生产生活空间,推动城镇化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要以产业为支撑,促进人口集聚。产业是城镇化的根基,有产业才能提供就业,才能推动人口集聚。要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让城镇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承载人口的能力。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和自身发展要素,找准发展定位,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补链强链延链,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提升本地化配套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吸附人口就业,另一方面,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拉动相关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带动人口就业。同时,要完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登记迁移便利度,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保障范围,放开放宽居民在常住地或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加密产业园区与居住区公共交通频次,实现“居住在城乡、上班在园区”,助推人口城镇化。

要以“两基”为重点,提升人居环境。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适应日益增长的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加快县城功能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群众在县城能就业、住得下、生活好。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公租房,改善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加强教育医疗、托幼养老、文体休闲、城镇道路等民生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城镇功能,努力打造高品质居民生活空间。要借鉴发达地区城市管理经验,建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数字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在一个平台上对县域治理各类事项进行集成化、协同化、闭环化处置,不断提升县城治理水平。

要以品牌为抓手,塑造人文精神。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打造品牌,从精神层面讲,可以凝神聚气、增强信心、展示形象、扩大影响;从物质层面讲,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链向价值链跃升。要通过打响一批符合实际、特色鲜明、认知度高的品牌,比如龙头企业、名优产品、特色活动、风景名胜等等,擦亮城镇符号,体现城市友好。要按照“头部在县城、配套在周边”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如电商小镇、茶旅小镇等区域特色小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打造一批景区式村庄,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风貌塑造,避免千城一面、风格雷同、生搬硬套式建设,充分展现不同城镇独特的历史文脉与精神个性。要深入地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形成特色活动品牌,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中来,让社会发展的果实惠及每个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