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标题

红色文物青年说

参评项目

融合报道

主创人员

王冰松、兰军、丰瑞、龙禹濛、冷爽、于然、赵希婧、李昉

编辑

马雨、王佐亚、张哲瀚

原创单位

央视网

发布平台

央视网

发布日期

2021年5月27日 17时50分至2021年7月5日13时54分

作品链接

和二维码

image.png

https://webapp.cctv.com/h5/v/H120526BP6UJGT5UH.html

作品简介

(含采编过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指示,央视网联合中宣部《党建》杂志社、教育部高教司打造了104集融合报道——“红色文物青年说”。

系列作品以“红色文物,青春讲述”为主题,邀请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讲述百个代表性红色文物故事。其以“青年人视角、故事化讲述、创新性呈现”为特色,用融合报道的方式,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文物以及背后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系列作品将传统手段与新型视听技术相融合。运用智能视频生产技术、智能导播技术、4K超高清录制技术、虚拟影像技术、3D建模技术等,将文物所在纪念馆有机嵌入到演讲当中,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让红色文物从纪念馆中“走出来”,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活力源泉,从而更好地帮助青年人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传承百年大党的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青年应该如何读自己民族的历史,读百年大党的创业史、奋斗史,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与力量?这是时代之问,也是制作“红色文物青年说”的愿景与初衷。

社会效果

1、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红色文物青年说”将党史教育的实践主体从专家和老师变成了学生本人,使“老师讲、学生听”转化为“青年讲、青年听”,并通过融合传播的手段将大学生的党史讲述推向全国、惠及各地,有效推动党史教育进课堂、进头脑。

2、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2021年6月6日,“红色文物青年说”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师生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在线观看。2021年7月1日,“红色文物青年说”融合报道在央视网上线,依托央视网自有多终端平台和贯通多端的智慧融媒体系开始传播。截至目前,全网累计观看量近亿次,来自百所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参与节目互动近百万次。节目随后登陆“学习强国”和“芒果TV”等平台,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实现党史教育的“破圈”传播。 

3、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目前,“红色文物青年说”已成为全国166家高校的党史学习视频教学材料,荣获2021年北京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被教育部高教司誉为“一堂党史学习课”“一堂人生教育课”“一堂品德修养课”“一堂实学实干课”“一堂青春筑梦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将于近日推出该作品的正式出版物。未来,系列作品将继续在全国中小学中推广普及,成为党史教育的“活教材”。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1、“红色文物青年说”响应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选题重大。系列作品是响应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大决策部署而推出的融合报道。于2021年7月1日天在央视网播出,依托央视网自有多终端平台和贯通多端的智慧融媒体系传播,实现近亿次的传播量并引发近百万次网络互动讨论,传播效果突出,社会影响广泛。

2、系列作品成为红色教学素材,走进高校和青年群体,社会意义显著。该系列作品已成为全国166家高校的党史学习视频教学材料,被教育部高教司高度评价并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中小学中推广普及,成为党史教育的“活教材”。

3、系列作品用“青年讲”的方式实现红色历史与青年人的共情沟通,对红色文化传承影响深刻。与百所高校青年学子的生动讲述结合起来,使红色文物从博物馆中“走出去”“活起来”。作品创造性地通过融合传播的手段,将大学生的党史讲述推向全国,引领青年学子继承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4、系列作品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制作、生动的内容呈现形式,表达鲜活。该系列作品在制作方面,充分利用智能视频生产、智能导播、4K超高清录制、虚拟影像、3D建模等现代视听技术,形式富有新意,内容鲜活,感染力强。

签名:                          (加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联系人

冷爽

邮箱

flowerdaydayup@163.com

手机

13910975040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邮编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