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标题

本报记者追踪调查国内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发现——为赚快钱 IT青年沦为新型电诈案“制刀者”

参评项目

舆论监督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朱娟娟 雷宇

编辑

吴湘韩 刘世昕 李雪红

原创单位

中国青年报

刊播单位

中国青年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要闻一版

刊播日期

2021年11月26日

新媒体作品填报网址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从大量群众日常反映的采访线索中抽丝剥茧,敏锐抓取到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在全民反诈的今天,传统诈骗方式正悄然向虚假App转移且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迅速蔓延。涉诈App的背后,频现受利诱诱惑提供技术开发服务的IT青年。

记者持续半年追踪全国数十起相关案件,采访办案民警、检察官、涉案嫌犯、业内人士、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授等,查阅裁判文书、论文资料,抽丝剥茧,揭示出“IT青年沦为新型电诈案‘制刀者’”新现象。调查追溯了背后成因、挖掘了涉诈App技术服务灰色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向社会发出强烈警示,提出源头治理的建设性意见,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前瞻性和建设性。(见附件)

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重大。中央高度重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国家多部委联合出击,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2、前瞻发现。透过电信诈骗纷繁芜杂的现象,找到了问题源头,提出了“制刀者”概念,提出了源头治理的破解之道。

3、青年特色。关注伴随社会快速发展衍生出的浮躁、一夜暴富心态影响下,青年大学生、IT青年从业者成长发展的重大课题。

4、反响巨大。报道在本报品牌栏目“中青视线”连续推出,采用文字加图片、短视频全媒体呈现。报社官方微信发布2小时后,阅读量达10万+;共青团中央官微转发,新华网、腾讯、新浪等上百家网站新媒体转载,引起全国关注。

5、建设性强。在报道影响下,IT专业机构和警方开展了校园百场宣讲、IT专业百名教授千名学生发出倡议书等活动。

1、引发学界关注,进而影响社会各界。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武汉分论坛、武汉计算机软件工程学会召开专题研讨会,共议源头治理——通过法治、思政教育进课堂,“精准滴灌”提高年轻从业者法治意识,划清“行业红线”;两家学术共同体还联合IT专业百名教授、千名学生,举办签名活动,向全国发出倡议:“坚决不做技术‘制刀者’”“力争将每一名师生打造成为反诈的‘宣传员、服务员、战斗员’”;还联合武汉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开启“大学生如何防电诈”百场校园宣讲活动。

2、引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为后续治理奠定基础。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综合该报报道,撰写人大建议案《关于加大对利用App诈骗犯罪治理力度的建议》,于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全国人大,并在湖北代表团审议“两高”报告时做专题发言。建议案提交次日,即收到最高法、最高检受理回复(见附件)。报道还引起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并呼吁加快颁布实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武器。

3、引起中央领导批示和推动治理改革。在系列报道的直接推动下,中央领导批示后,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王小洪批示并安排网安部门联系本报记者,助推“诈骗App”治理改革。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1、选题紧贴社会关切,意义重大。中央高度重视打击电信诈骗,国家多部委联合出击,背后涉及到千家万户财产安全。

2、立足源头,敏锐的前瞻发现。敏锐捕捉到传统电信诈骗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向App诈骗转移并迅速蔓延的趋势,找到问题源头,提出源头治理的破解之道。

3、着眼未来,引发社会关注。关注在社会浮躁心态和一夜暴富心理影响下,青年大学生、IT青年从业者成长中的重要课题。报道推动相关立法进程,引发大讨论。

4、建设性强,推动治理变革。报道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导向性、前瞻性和建设性,引起中央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机构关注,影响较大,正在推动治理变革。




报道链接:

1、http://zqb.cyol.com/html/2021-11/26/nw.D110000zgqnb_20211126_6-01.htm

《本报记者追踪调查国内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发现——为赚快钱 IT青年沦为新型电诈案“制刀者”》(中青视线专栏 2021年11月26日 01版)

2、http://zqb.cyol.com/html/2021-12/03/nw.D110000zgqnb_20211203_5-01.htm

《诈骗App背后隐现技术开发灰色产业链折射部分IT青年法律意识薄弱》(中青视线专栏 2021年12月03日 01版)

3、http://zqb.cyol.com/html/2021-12/21/nw.D110000zgqnb_20211221_4-02.htm

《“新型电诈案频现IT青年”现象引发热议——高校IT专业法治教育呼唤“精准滴灌”》(中青视线专栏 2021年12月21日 02版)

4、 http://zqb.cyol.com/html/2022-01/05/nw.D110000zgqnb_20220105_5-02.htm

《武汉百名教授千名学子发出倡议:不做技术“制刀者” 筑牢反诈“防火墙”》( 2022年01月05日 02版)

5、http://zqb.cyol.com/html/2022-03/11/nw.D110000zgqnb_20220311_2-03.htm

《“IT青年成涉诈App制刀者”现象引发两会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强源头治理“精准滴灌”》( 2022年03月11日 03版)

6、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2-04/21/content_LjWgYFG7P.html

IT学子沦为“制刀者”报道引多方关注,“大学生如何防电诈”宣讲进校园(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4月21日)



       代表作:


本报记者追踪调查国内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发现——

为赚快钱 IT青年沦为新型电诈案“制刀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朱娟娟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1月26日 01版)

几个月前,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的陈女士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了一款炒虚拟货币的App,没想到,没用多久,这款App居然打不开了,她充值进去的74万元也随之“灰飞烟灭”。

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顺藤摸瓜,在天津市一家科技公司抓获了开发该App的团伙。警方赶到时,一群年轻人正在电脑前埋头工作,墙上还贴着励志口号——“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

后经警方调查,该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毕业于知名高校,这款涉诈App的开发团队成员大多是90后,都有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

近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追踪调查国内多起相关案件发现,不法分子利用“技术中立”“可挣快钱”等借口利诱一些年轻技术人员,向他们订购涉诈App,使他们沦为新型电诈案背后的“制刀者”。

急于挣快钱想一夜暴富

陈女士是从一个“荐股”的微信群扫码下载该App的。民警了解到,该App通过虚构项目吸引受害人投资,操控后台数据给受害人造成“获利”假象,资金池内金额达到预期目标后,就关闭平台卷款而去。

无独有偶,今年4月底的一天,位于武汉市光谷创业街一写字楼内的湖北晟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晟昌公司”)被查封。该公司案发与一款虚拟币投资平台“timega”有关。这一平台由刘某花8万元从晟昌公司购买,采取“拉人头”的方式,吸引客户“炒币”。上线仅1个多月,该平台就发展了2289个下线,累计转账交易13万余次。

“刘某‘割韭菜’,操纵‘杀猪盘’,晟昌公司相当于背后的‘制刀者’。”参与办案的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分局民警张晟说。

经查,这家披着网络科技外衣的公司,3年间开发了150余个涉及区块链、虚拟货币、电子钱包、网络商城等的App与小程序,几乎全部由网络金融诈骗、传销团伙订制。晟昌公司10名嫌疑人被刑拘,基本都是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张晟介绍,随着警方反电诈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诈骗分子转变犯罪手法,大肆使用不法App实施诈骗,危害巨大。

来自国家反诈中心的一项统计显示,今年1-3月,全国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2万多起,损失达185亿元,其中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的达六成以上,涉及诈骗、传销、赌博、色情、非法集资等多个领域。

晟昌公司技术总监余某,软件专业毕业,90后。参与开发涉诈App后,他每月进账达到4万元以上,比此前1万元的工资高出几倍。面对警方调查,余某坦承,“知道可能违法,但是在别的地方也拿不到这么高的工资”。

张晟介绍,晟昌公司开发的一系列涉诈App,平均售价10万元,价格最高的一款24万元。“每开发一个,公司通常可获利数万元”。

同样,陈女士下载的那款App的开发公司,2019年接下这单业务也是因为利润可观。“买主开出的价码是120余万元。”浠水县公安局网络安全监察大队民警闫运说。

涉诈App开发者接下订单,多是抱着赚快钱、期盼可以一夜暴富的心理。

在近期江苏省无锡市警方通报的一起制作虚假贷款App大案中,因常有客户询问能否“定制”贷款类App,涉案网络科技公司受利益驱使,在明知极有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仍制作并出售了800余款App。

一名业内人士介绍,这些涉诈App背后,“活儿不难、来钱快”,成为一些网络科技公司或技术人员愿意铤而走险的最直接原因。

用“技术中立”做挡箭牌,以身试法

在湖南,一家由多名年轻人创办的“明星”企业,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竟是因今年6月被公安部网安局通报为“组团犯罪”。

2019年11月,客户张某找到这家有诸多光环的科技企业,希望其能制作某证券App的“相似款”。该公司3名主要负责人明知这款App可能被用于犯罪,仍接下业务,帮助张某开发、维护两款虚假证券App。

这一团伙成员均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有的还拥有硕士、博士学历。他们通过基础源代码,分裂出多个投资诈骗类App,能做到“骗完一人即抛弃整个App”。

曾参与办理多起相关案件的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任巍巍为“制刀者”画像:90后IT男为主,大学以上学历,明知他人可能利用App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积极配合“直接发力”,或放任不管“间接助攻”,并多以“技术中立”为挡箭牌,长期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以为只是开发App,没有直接参与诈骗,问题不大。”面对警方调查时,晟昌公司一些涉案人员如此回答。据介绍,公司老板经常给他们“洗脑”,称公司只是“做刀”,“刀被客户买去是割韭菜、杀人还是切水果,都与公司无关”。

办案民警介绍,晟昌公司负责技术开发的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只有22岁,他们都有光鲜的生活,但法律意识淡漠。案发时,一名年轻的工程师正准备迎接自己即将出生的小宝宝,她说:“从小到大没犯过什么错,没想到一下子违了法”。

陈女士被骗那款App开发公司的前端工程师王立(化名)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称,公司每年开发10余款软件,首先由销售与客户对接项目需求,开发团队进行研发、测试,再交由客户验收,团队根据验收意见对软件进行调整。王立称:“从没想到,自己会卷入刑事案件。”

王立介绍,开发一款软件需多环节合作,每个程序员一般参与其中某一两个环节。经此一案,他建议,相关专业大学生找工作时要多方了解求职公司背景,开发软件时,“尽量了解下游客户买去做什么、是否涉嫌违法”。

任巍巍介绍,公安部门对涉诈App案正在实行全链条打击,案件背后提供技术支持的“制刀”团伙,涉嫌罪名多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一些判决书显示,类似案件中的技术开发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1至3年不等,“人生路途从此也蒙上一层阴影”。

近年来,各界对涉案专业技术人员从业禁止呼声渐起。今年10月下旬,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有委员提出,电信诈骗手法越来越先进,其中有个重要因素即“部分特定的精通专业电信网络技术、具有专业资格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推波助澜”。还有声音呼吁,可参照证券市场对违法人员设定禁入制度,除追究相关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外,还可增加禁业惩戒条款,取消和限制其专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