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加强县城建设”是实施强县工程的首要要求。县域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主动顺应城镇化新趋势,深刻把握县城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实践要求,通过做强县城,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县城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县城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既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县域公共服务中心和人口集聚中心,在推进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地位重要、作用独特、潜力巨大。

从推进新型城镇化角度看,加强县城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聚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县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就业吸纳能力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与群众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和就地城镇化需求,通过加强县城建设,增强县城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县城在就近、就地城镇化上的天然优势,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推动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看,加强县城建设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加强县城建设,推动平台、资源、服务下沉,促进县城、乡镇、村庄的功能衔接互补,强化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打通城乡之间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通道,让县城建设发展的成果惠及县域,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加强县城建设必须把握“三个统筹”的实践要求

县域与县域之间,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城镇化进程不同。县城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必须遵守县城发展客观规律。

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县城建设是为群众而建,要突出“以人为核心”,加快补齐县城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短板,夯实县城运行的基础支撑,系统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孝昌要把如何吸引人、留住人放在突出位置,让群众在县城住得舒适、住得长久,不断推进职住平衡。

统筹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增量建设是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完善县城功能的客观要求,存量改造是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县城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建设精美县城,要兼顾数量与质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增量建设,本着节约集约原则推动存量改造,严控建设密度与强度,精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充分彰显独特的“三河六岸”县城风貌和孝廉文化印记。

必须统筹市政设施“硬件”建设与公共服务“软件”建设。县城建设并非大城市建设的复刻和翻版,不能照搬固定模式、贪大求洋。必须量力而行、按需行事,坚持硬件“补短板”与服务“强功能”同步,推动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优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医疗、教育、养老均衡发展,让县城品质更加精美、生活更加和美。

加强县城建设要坚持系统化整体性的实施路径

孝昌是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武汉共山共水共生态,必须科学把握功能定位,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补齐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发展功能,促进县域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

让基础功能更强。不搞大拆大建,不盲目铺摊子,坚持组团式综合开发,地下与地上统筹推进,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体考虑,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畅通对外联结通道,强化县城整体风貌管控,突出大数据智管智用,打造宜居宜业的空间尺度,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让公共服务更优。以大社区、大街区为单元,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布局,合理设置环卫、消防、快递驿站、充电桩等小型化、分散化便民设施,着力保障居民的学位、床位、摊位、车位、厕位、岗位等民生需求,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以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满足县城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让就业平台更广。把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城吸纳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强化与武汉产业配套互补,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澴西产业园、孝汉同城产业园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机械电子、循环经济、大健康等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促进居民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