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蓝天白云,却“气质”不佳,背后基本是臭氧污染在“捣乱”。

夏季治臭氧,冬季治细颗粒物(PM2.5)。6月中旬起,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启动为期约半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对全省17个市州开展多轮次现场帮扶,助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臭氧已成首要污染物

翻看6月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省内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臭氧。

据了解,我国空气质量指数由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6项指标构成。经多年努力,除臭氧外,其他5项指标基本实现逐年下降。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全国臭氧浓度为近五年历史同期最高,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臭氧浓度均为历史同期最高。

在湖北,从去年开始,臭氧已成为大部分城市夏季空气的首要污染物(有时与细颗粒物并列)。而且,首次臭氧污染日有所提前,以往多为4月下旬开始出现,今年提前至3月11日。

目前,由臭氧导致的污染多为轻、中度污染,但这并不意味着臭氧的危害小。低浓度的臭氧可消毒,但超标的臭氧是“无形杀手”,刺激人的呼吸道,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如头晕头痛、视力下降等。

从生成源头入手治理

“当前我省空气质量改善形势仍很严峻,各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还不均衡,部分地方存在不同程度反弹。”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必须正视问题、攻坚克难。

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又一场“蓝天保卫战”就此打响!

自6月中旬至明年1月,由省生态环境厅厅领导带队、分五个帮扶组,针对夏季臭氧污染和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时期,聚焦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管控,对17个市州实施多轮次现场帮扶。

6月13日至18日,湖北出现了一次臭氧污染过程。“我们从省级层面加强调度,帮助地方建立应对机制,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防治方式。”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地面的臭氧生成有两大来源:一为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二为氮氧化物,主要来自工业燃煤、炉窑等。

从臭氧生成的源头入手,各地纷纷行动起来:武汉市经开区在重点区域施行机动车分时段精准管控,通过设置交通劝导岗,对晚高峰及夜间进行交通管制,以减少二氧化氮聚集;孝感针对汽车喷涂等行业开展巡查走访,对汽车喷涂集中点位逐一排查,对不规范点位现场交办督办;仙桃组织召开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一企一策”整改交办会,对20家相关企业存在的问题集中交办,并邀请大气专家为企业答疑解惑。

技术帮扶实现精准治污

省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刘巍介绍,从各地污染治理现状和实际需求出发,省环科院配备移动式、便携式监测设备,多维度开展技术帮扶。“不仅针对工业源、移动源、社会面源等污染开展监测排查,还对各地臭氧污染应对机制建立、污染成因解析等开展技术指导,精准识别问题区域、路段、点位,有效锁定排放目标,协助地方开展污染源靶向管控。”

在襄阳宜城城区某加油站,红外相机观测显示,加油员在加油过程中,油气大量外涌。“这是很明显的油气泄漏现象。”省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工程师朱宽广介绍,由于操作不规范,部分加油站的油气泄漏会导致挥发性有机物严重超标,而挥发性有机物正是生成臭氧的重要“元凶”之一。

针对油气泄漏现象,省环科院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和红外相机等设备,对鄂州、恩施、天门、襄阳等地的62家加油站开展检测。发现问题后,提醒相关加油站加强油气回收装置的运维以及操作人员规范化培训,避免发生泄漏。

下一步,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行动将继续协助各地“把脉问诊”,精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