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

为了全面摸清生态产品家底,武汉市提出,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开展空气、水、全民所有土地、森林、湿地等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和分布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如何科学度量绿水青山生态价值?武汉市提出,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探索构建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探索开展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探索开展武汉市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研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适时评估生态保护成效和生态产品价值。探索开展基于生态产品总值地块级核算的项目评估,作为项目规划、准入、验收等参考,结合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核算结果。

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方面,武汉市提出发展优质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如,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做强洪山菜薹、蔡甸莲藕、江夏碧舫茶等区域公用品牌。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条件,探索发展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发展壮大生态工业、清洁能源等产业,积极发展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等经济业态。鼓励盘活工业遗址等存量资源,支持青山区设计工业特色旅游线路,打造“钢铁之旅”线路。统筹“江、园、城”一体化发展,推进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功能区体系及各类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城郊特色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大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大汉阳历史人文旅游区、大光谷科创文化旅游区,建设东部田园风情文化旅游体验带、南部都市郊野文化旅游休闲带、西部绿色康养文化旅游观光带、北部木兰生态文化旅游休憩带。

武汉将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积极参与、推进碳汇权益交易试点、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清水增量责任指标交易等方式,依法依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探索在重点流域开展水权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用能权交易机制。支持黄陂区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立“两山银行”,对山水林田湖草和农村宅基地、集体用地等进行摸底、确权、评估、整合,推动市场供需对接。

此外,武汉还将完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如参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等因素,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生态公益岗位,优先吸纳主要提供生态产品地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居民就业。

武汉市明确,推动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算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对任期内造成生态产品总值严重下降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支持长江新区等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支持新洲区等区域开展基于GEP核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

按照计划,到2023年,武汉市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湖泊河流、重要森林和湿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取得初步进展。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等制度基本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形成。到2035年,具有武汉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