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从潜江市文旅局获悉,潜江目前有5项非遗保护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
这5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分别为:江汉平原皮影戏、荆州花鼓戏、潜江民歌、潜江草把龙、潜江灯会。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潜江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而表演的戏曲形式,潜江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
荆州花鼓戏,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乡土戏曲。
潜江民歌,是潜江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及风俗习尚等活动中创造的民歌。
潜江灯会,是春节、元宵节期间广大民众进行花灯赏玩、民俗游街闹春、商贸赶集等活动,以此庆节娱人。
潜江草把龙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是潜江市龙湾镇世代传承的以舞龙祈福禳灾为主的民间习俗。
除了这5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潜江还有2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潜江木雕、潜江唢呐、园林青酿酒技艺、传统酱品制作技艺、潜江面塑、潜江焌米茶制作技艺等。
为了保护好非遗项目,潜江制定出台了《潜江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潜江市非遗传承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了完备的非遗电子资料、实物档案和非遗项目数据库,完成40个非遗项目宣传片和138位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保护。同时,在全市建立了1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和25个传习所,传承人依托各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开展项目传承培训。
把非遗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潜江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各中小学、职校、特校、老年大学等学校,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开展教学;在社区开展皮影戏、民歌、剪纸、太极拳等传承活动,扩大非遗传承人群。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潜江发布多条非遗研学旅游线路,建成了一批非遗主题景区景点、展示馆和非遗工坊,可接待学校、旅游团、散客等前来参观研学旅游。(湖北日报记者胡琼瑶、通讯员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