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诚意流向“第一资源”
10月22日,襄城经济开发区,湖北荆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33岁的吴玉峰和团队成员一起,进行环戊烯基醚产品纯化实验。
“既是企业人,也是高校人。”今年7月,得知襄阳市创新机制,鼓励在襄高校和本土企业以“双聘”模式共享高层次人才,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吴玉峰应聘到湖北文理学院。在学校推荐下,求贤若渴的荆洪生物第一时间联系上他,聘其为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作为襄阳首个“校企双聘”博士,他大部分时间“泡”在实验室,其团队研发的相关产品,已推进至中试阶段。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人力资源处处长方灿祥,也感受到人才政策的吸引力。9月底,他们在线上招聘会端出襄阳人才政策“大礼包”,引起不少求职者的兴趣。“我们引进博士、硕士、本科生,政府分别资助30万元、15.2万元、9.6万元。今年招聘会收到的简历数量增幅同比超过50%,预计年内引进博士、硕士人数将增长。”方灿祥说。
襄阳市中心医院组织人事处主任杨青松说,襄阳人才新政产生磁场效应,7月以来,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123名,其中博士10名,今年有望实现“博士倍增”。
今年7月,襄阳出台“1+7”人才新政。“建立编制周转池,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用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无偿获赠人才公寓”“高层次人才享受‘襄才卡’服务”……截至目前,襄阳已兑现人才资助、生活补贴共1.22亿元。
以“人才密度”提升“创新浓度”
比亚迪襄阳产业园,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的大项目,一期项目人才需求6000人。市区两级成立服务专班,组织在襄高校、人力资源公司与其对接揽才。目前,该公司招聘的人才已送到济南、重庆等地的工厂进行岗前培训。
襄阳是我省万亿级汽车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校地、校企合作动作频频。武汉理工大学已与襄阳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85家,近300名研究生活跃在企业研发中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襄阳产学研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今年6月,首批500多名毕业生中近30%留襄就业。
只有提高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才能用好“第一资源”,激活“第一动力”。
围绕产业链招才引智,襄阳收集1101个高端人才需求,编制“引才地图”,市“四大家”领导担任13条先进制造业和10条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链长,带队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双招双引”,举办“资智回襄”恳谈会,委托专业机构推荐产业领军人才。
湖北隆中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正积能蓄势,致力以“人才密度”提升“创新浓度”。
用定心丸解“后顾之忧”
王晨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襄阳市今年专项引进的一名紧缺人才。
9月29日,她通过“襄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申请了一套位于高新区邓城大道的人才公寓,当天便收到入住通知。
“空调、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我是拎包入住。”王晨可很满意。
襄阳人才服务综合平台是该市为人才打造的数字化“一网通办”平台,打通了民政、住建、人社、教育等6个部门的20多个数据接口。上线运行不到一个月,该平台已有265家企业、5000多名人才注册,人才驿站、人才公寓、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券等全部“掌上办”。
从举办专家人才早餐会,到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从发布襄阳市人才政策服务清单,到人才补贴由之前的工作满一年后按年发放,调整为来襄入职后按月发放……襄阳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对接人才创业之“需”。
襄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芝斌表示,将继续为人才创业就业提供全周期服务,营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一步激发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活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肖擎、张宵祎、通讯员刘孝峰、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