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团风县淋山河镇刘坳村,收割后的稻田又吐出绿苗。不过,稻田里种的不是粮食作物,而是紫云英。

这意味着,在当地消失几十年的紫云英,重新回归农业肥料的角色。农民称此举为“养田”。

部分耕地肥力下降

11月18日,刘坳村种粮大户张耀华,站在自家流转的田头,向南边画了一个半圆:“这一片130亩,10月中旬秋收后,我全部撒上了紫云英草籽,到明年4月它的盛花期,直接翻耕还田做绿肥。”

“草籽种三年,废田变肥田。”紫云英又称红花草、草籽,在植株腐解时可以大量激发土壤氮素,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好帮手。年过七旬的张耀华,是种田“老把式”。他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的冬闲田,每年都种上紫云英做绿肥,一亩草籽可以养三亩田。后来用上化肥,农户图方便,慢慢就不种了。”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要想有个好收成,就得不断追加化肥。”张耀华说,相比10年前,每亩田化肥用量增加20公斤。

团风县耕肥局局长王红飞,自1996年起开始从事土壤肥料工作。“久而久之,化肥对土壤的伤害也不小。”他说,农业部门对全县33个监测点统计分析,发现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土壤酸碱度平均下降了0.8个值,部分耕地由中性变为强酸性,加剧降低肥料的利用率,导致每公斤化肥养分增产粮食下降约2公斤。

23个种粮大户带头“种草”

“让土壤地力保持更好的持续性,这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今年起,团风县实行用地、养地结合,大力发展以紫云英种植为主的绿肥生产,培育健康土壤,加强耕地保护。县农业农村局多方筹措资金,对种植绿肥的农户购买种子全额补贴,机耕机整给予一定补贴,目前已发放资金近200万元。

“以往每亩田用于底肥的化肥费用是150元,今年种紫云英每亩翻耕要70元、4斤草籽70元,但种子政府补贴50元,底肥不用施化肥,投资相对减少。”张耀华算了一笔账。

在23个种粮大户带动下,团风县今年已建成20个集中连片紫云英百亩示范片,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

黄冈市农科院专家李兴华介绍,绿肥是我国肥料的三驾马车(化肥、有机肥、绿肥)之一,种植利用绿肥作物是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将紫云英翻压回田后,可为农田提供氮磷钾素营养8至10公斤,下季作物每亩化肥使用量可减少20%,长期种植紫云英等绿肥,可提高耕地地力,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

好田出好粮,好粮卖好价

“就算以后没有补贴,我也会坚持做下去。”团风县但店镇包家畈村种粮大户包建国说,用紫云英做绿肥,种出来的水稻品质更好,能卖出好价钱。

2015年,包建国流转5个村800多亩农田种水稻,每年有几十万元收入。今年,县农业农村局上门推广绿肥项目,他二话不说,积极响应,拿出300亩冬闲田种植紫云英。

“我曾吃过亏。”包建国说,2018年,他种植的水稻,在收粮检测环节,有一批因重金属超标而被降为饲料粮贱卖,当时分析是某些地块化肥超标所致,减施化肥成为他首要考虑的事情。

现实让人反思。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紫云英种植重点在养田,也就是生态效益。”对于紫云英的推广,王红飞信心满满。他介绍,团风县争取到国家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项目,明年还有6000亩补贴资金,可引导更多种粮大户种植紫云英,建立紫云英景观带,既“养田”又“养眼”,一举多得。(湖北日报记者柯利华、通讯员鲁娜、陈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