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以下简称“中国茶”)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省的恩施玉露、赵李桥砖茶、长盛川青砖茶三项制作技艺赫然在列。赵李桥茶厂非遗办主任权威,亲身经历了“中国茶”申遗过程,近日,他向记者讲述了“中国茶”申遗背后的故事。

“中国茶”非遗项目主要来自4大茶区,湖北两款砖茶入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简简单单14个汉字,其实包罗万象。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遍布神州大地,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形成不同的习俗。

2020年10月底,“中国茶”申遗工作正式启动。本次申遗联动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福建6个省份,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4大茶区,由全国15个省(区、市)的44个涉茶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组成,是迄今为止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中,涉及子项目最多的一次。

在中国六大茶类里,黑茶凭借“边销茶”辉煌史,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次入选的44个项目中有8项黑茶制作技艺,地域分布在湖北、湖南、云南、四川、陕西、广西。湖北入列的两家黑茶,历史上均为产于羊楼洞茶区的“川”字茶。其制作技艺皆源自晋商始创,通过鄂南本地人的传承、改良而不断发展。“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一直在鄂南本地传续,“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后西迁发展。两种制作技艺先后于2014年、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各种黑茶的工序不尽相同,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有72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渥堆,决定了砖茶的口感。”权威介绍,渥堆是青砖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工艺,也是决定青砖茶品质的关键点。通过该工序,茶的口感、香气及内含物质均有明显变化。经过熬煮,能帮助人们获取维生素,消脂去腻。作为全世界紧结程度最高的茶,也利于运输和保存。赵李桥砖茶走出国门风靡欧亚,茶砖上的“川”字,成为万里茶道上的醒目符号。

整个申报在全国收集视频素材2159G、图片1828张

东方之饮,惊艳世界。其背后,重重“闯关”之旅少有人知:按照规定,每个国家每两年只能单独申报1个人类非遗候选项目,其频次和数量堪称“国考”。以本次为例,共有来自各国的46个文化遗产项目参评,其竞争压力和成功难度可见一斑。

“当时正值寒冬,报送小组集中在咸宁市群艺馆一间小办公室,冻手冻脚。”权威介绍,项目材料最关键的报送时刻在2020年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因为申报有保密规定,一些材料既要找相关部门搜集,又不能说明用途,很费了一番口舌。“加上时间紧,对申报材料要求比较高,带来不小挑战。”

最让他感慨万千的一段视频资料,是2016年对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熊长庚的家访。“采访小组成员先后登门五六次。”权威回忆道,当时,熊老先生已90多岁高龄,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却非常热心和配合。视频画面中老人对赵李桥茶厂的历史和砖茶制作技艺如数家珍。让人唏嘘的是,熊长庚大师于2021年4月仙逝,未能亲见“中国茶”申遗成功。

历时4个月,赵李桥茶厂团队用近万字、20G视频、105张图片,6次修订,完成了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申报材料。

据了解,整个申报工作在全国拍摄并收集视频素材3957段(总容量2159G)、图片1828张,制作成10分钟申报片、选定10张申报图片。2021年3月31日,申遗资料按期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底,“中国茶”叩开联合国人类非遗大门。

后申遗时代,要让非遗“传”下去

“申遗只是起点,此后更要专注做好茶的品质,珍惜品牌的价值。”以这次申遗为契机,2022年9月,赵李桥茶厂成立了专门的非遗办,权威顺理成章挑起了非遗办主任的担子。

权威,生长于赵李桥茶厂三代制茶之家,自幼受茶文化熏陶,对砖茶及羊楼洞制茶历史兴趣浓厚。自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即进入赵李桥茶厂工作,师从甘多平、董锦春等制茶老师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羊楼洞制茶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参与起草《湖北省地方标准——羊楼洞砖茶》,已成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繁复的制作技艺,一代代茶人一脉相传,薪火不息。赵李桥茶厂里有一幅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谱系图,是他们的“传家宝”之一。目前,“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已经传承到第六代,现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赵李桥茶厂鼓励各级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90后传承队伍正式登上舞台。

“申报世遗的成功,既是对我们技艺的认可,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权威透露,以此为契机,茶厂将筹拍一部专题片,记录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的发展和进步。(湖北日报记者陈莉霖、通讯员周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