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襄阳3月14日讯  近年来,湖北省枣阳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调,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为抓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通过襄阳市预验收,人民群众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千古帝乡”焕发出全新绿色生态活力。


夯实基础,高起点完善生态机制


       枣阳市全面强化生态首要地位,建立健全了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刚性约束力进一步趋紧。进一步压实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达到32.4%;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和山林长制;创新出台规模化养殖场、乡镇污水处理厂、非正规生活垃圾临时堆放场“三场(厂)长负责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机制和审计制度,扎实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达100%,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精准发力,高标准推进生态保护


       枣阳市将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五禁”措施严格落实,年度优良天数逐年提升,2022年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318天,优良率87.1%,PM2.5年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设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化工园区涉水企业全部纳入“一企一管一阀”污水监控系统,沙河城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及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县级“雨污分流”工程改善了城区水环境,滚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标准,刘桥、北郊水库等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杜绝重金属项目引进,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危险废物收运和安全处置率稳定达100%,土壤环境安全可控。


优化结构,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


       枣阳市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工业、生态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等指标逐年下降,连续五年跻身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百强县榜单,连续六年跻身中郡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前100名”。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等称号。

       积极布局绿色新能源,风电总装机容量达3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亿千瓦时以上,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年发电量2.4亿千瓦时以上,湖北双登润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强化质效,高档次打造生态空间


       枣阳市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实践于行,坚持生态创建为民、惠民、利民,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市确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 118.35平方公里,基本农田稳定在193.75万亩,确定自然保护地4个,总面积达99.55平方千米,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未改变、功能未降低,被评为全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县市”。2022年完成绿满枣阳再提升行动造3.27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9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4%。将共同缔造理念融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过程,完成农村大三格湿地、一体化等设施共490套,完成污水治理195个村。城乡污水处理规范运行,日处理污水达13.32万吨,先后建成12个省级生态镇、63个省级生态村、21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

       枣阳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市民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绿色低碳生活的践行者、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依托30万亩桃花和玫瑰花种植基地,建成了规划面积达1800余亩中国汉城景区,依托30万亩桃花和玫瑰花种植基地,培育了“两花”景观,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小城、中国玫瑰产业与文化示范市。

 

(通讯员:樊孚 杨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