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柱和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根脉,难在挖掘、重在保护、贵在传承。
长期以来,荆州市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发掘中阐释,大力推动楚文化对外展示交流、保护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努力让世界在荆州读懂楚文化,让楚文化从荆州走向世界。
楚文化源远流长、遗产荟萃,是荆州最有价值、最有时代感、最具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优势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柱和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根脉,难在挖掘、重在保护、贵在传承。作为“楚国故都”,荆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扛起楚文化保护传承大旗,探寻根脉,守正创新,全力打造新时代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再现地、活动聚集地、文旅目的地。
荆州是实证“楚国八百年”的中心区域
楚国公族起源于中原、民人聚居于江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存续约八百年。荆州楚纪南故城是楚国最强盛时期都城所在地,楚先民以此为中心创造了“内可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辉映、外可与同时期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
“一城三山”实证楚都繁华。大型遗址、高等级墓葬是诠释楚文化高度的关键标尺;这两者兼备且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涵最丰富者,在全国楚境内,非荆州莫属。楚纪南故城是楚文化中具有唯一性、至高性的中心遗址,197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纪南城考古大会战”,系统揭示出这座“南国第一大城”的文化面貌。马山墓群和八岭山墓群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楚国高等级贵族陵园,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雨台山墓群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楚平民墓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荆州市已累计发掘楚文化遗址近5万平方米、楚墓葬近7000座,是探索荆楚文化、探源中华文明的考古中心之一。
“五大精品”印证楚脉千秋。荆州出土楚文物的等级和数量位居湖北前列、全国第一方阵,进一步增强了楚文化的历史信度、丰富了楚文化的历史内涵。出土丝织品涵括先秦时期全部种类,代表了楚式丝织刺绣艺术的最高水平。系列青铜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吴王阖闾戟等是长江流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馆藏木漆器最负盛名,“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战国简牍约占全国重要发现的80%,龙会河北岸楚简曾入选“考古中国”重大新进展。荆州楚玉独树一帜,组玉佩和玉龙佩、龙凤佩等最具楚文化特征。
“一区一带”见证楚风传承。20世纪70年代起,湖北和荆州逐渐成为探索楚文化的学术中心,一系列新发现、新成果推动形成了关于楚文化概念、内涵、成就、地位的研究热。此后,随着楚地出土文物海外展出、楚宫乐舞全球公演、国际学术交流日繁,楚文化热在国内外持续升温。2010年,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政府签订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将楚遗址、楚墓葬、楚文物、楚人文保护利用纳入国家规划。当前,《荆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专门划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带”,涵括荆州大遗址全部本体,致力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
着力打造楚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长期以来,荆州市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发掘中阐释,大力推动楚文化对外展示交流、保护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努力让世界在荆州读懂楚文化,让楚文化从荆州走向世界。
打造楚文化对外展示交流窗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省文史馆荆州工作组、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荆沙分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纪南城工作站等相继成立,为荆州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近七十年来,省、市文物工作者坚守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楚文化考古研究、文物展示、传播推广体系日臻完善。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14家,馆藏文物逾21万件(套),馆舍面积近17万平方米,年均接待观众200万人次以上。荆州博物馆曾被评为全国地县级十佳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荆州“微型楚文物展”还随我国海军“荆州舰”出访亚非欧三大洲20国,在3万多海里的航程中烙下了深厚的楚文化印记。
打造楚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窗口。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扶持的文物保护综合中心和出土木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累计修复木漆器6000多件、竹木简牍13万枚,为24个省市9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荆州市荆楚非遗传承院是文旅部支持设立的唯一以漆艺为主题的国家传统工艺工作站,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为建站单位,涵盖楚式漆艺、斫琴、淡水贝雕等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吸引近5000名学生修习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文创类漆艺产品年销售额近6000万元。
打造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窗口。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我国当前唯一以保护、展示、利用、传承楚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功能区。2014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成立省级领导小组,指导确立了“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荆州实施”的工作思路,有力推动新区开发建设快速起势。近年来,荆州市坚持国际眼光、楚文化特色、高起点定位,奋力以大气魄、大手笔、大制作打造中国文化旅游的大作品。纪南文旅区圆满实现“五年基本建成”工作目标,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19年入选“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典范案例。
奋力构筑楚文化保护传承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楚文化源远流长、遗产荟萃,是荆州最有价值、最有时代感、最具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优势资源。我们将从楚文化历史荣光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更好推动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楚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构筑楚文化保护治理高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和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将文物安全纳入全市重点工作考核体系,创造性推动文物保护底线纳入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单元,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资产管理。进一步推动文物领域改革,加强荆州大遗址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健全完善楚文化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和责任落实机制、引导激励办法、基层治理网络。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构筑楚文化研究阐释高地。实施楚故都纪南城大遗址考古计划,提升楚文化遗址“现场发掘、现场保护、现场展示”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楚文化研究协同攻关行动,联合中国社科院高水平建设楚文化研究院,实施一批政策导向型、理论创新型、实践探索型研究项目,推出一批具有决策影响、学术影响、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动实施楚文化墓葬抢救性发掘,办好楚文化节,举办楚文化研究高峰论坛。
坚持挖掘价值、活化利用,构筑楚文化传播传承高地。注重项目牵引、科技支撑,接续加强基础性研究,推进急需技术攻关和应用。实施大遗址保护传承工程,建好楚故都纪南城、八岭山、熊家冢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筹建湖北(荆州)楚文化博物院,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示范区。实施楚文化展示利用工程,强化荆州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提升历史环境解说水平,开展城市街区、传统村落、乡土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延续楚文化记忆,再现楚文化基因。实施楚文化全球传播工程,推进荆州城墙联合“申遗”工作,深化“‘互联网+’楚文化”行动,加强“楚式非遗”展示利用。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筑楚文化创新发展高地。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发挥楚文化发祥地和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化展示地的时代价值,规划建设“古城小样板”、荆楚文物和非遗保护利用示范廊道片区,加快建设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主阵地,推进楚文化旅游产业造链、延链、补链,撬动全域旅游发展。开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做强文旅产业增长极,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作者系荆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