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记者、农民,这是傅振国一生的职业轨迹。
2017年,退休5年后的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子,湖北省黄冈市白莲镇长岭岗村傅家湾,开启了助推乡村振兴之旅。
6年多时间过去了,小村湾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乡村振兴,傅振国或许有了更多的收获与思考?9月初,《民生周刊》记者来到傅家湾。
回家
浠水南站出站口,记者老远就看到稀拉几个接站人中间,傅振国站得笔直,热情地向记者挥手。
“你来早了一点,年底我们的‘文明站’完全建好就更有得看了!”出检票闸机,傅振国一把夺过拉杆箱,大踏步走在前面,衬衣后背已被汗水打湿。
为什么选择放弃北京安逸的退休生活?傅振国说,直接原因是其侄女傅秀丽的一条微信。“九叔,您好些年没有回家了,不晓得家乡有了大变化。政府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有些走在前面的村子,真是很美丽呢!我也想回去做点事,您能回来帮我参谋一下吗?”
这条微信掀起了傅振国胸中万丈波澜,离开傅家湾48年,傅振国好像感知到了家乡对自己的召唤。印象中的家乡并不美丽,污水遍地,道路泥泞,进村像躲地雷一般,需蹑足提踵,小心谨慎。
“老爸老妈,儿子这次回乡就不走了。您两位老人要保佑我身体健健康康,建设家乡顺顺利利!”2017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傅振国回到家乡村里,在父母坟前,点起三炷香,磕了三个响头。
1970年,刚满17岁的傅振国从傅家湾出发,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战士;后成长为《空军报》总编室主任;1995年,傅振国转业进入《人民日报》(海外版)。
退休前,傅振国担任过《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部主任,他曾3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被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傅家湾位于长岭岗村,是中国再普通不过的小村组,村民250余人、田地250亩、3口堰塘,这是全部“家底”,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北部有水源丰沛的白莲河水库,东部有佛教名刹斗方山,南部是森林茂密的三角山区。
傅家湾资源贫瘠,傅振国将其概括为“三不、四没有”——不在沿海、不在城郊、不在著名风景名胜地,没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没有一个名特优产品、没有一座古建筑、没有一棵古树。
接下来几天,傅振国日思夜想,奋笔疾书,写出了7个部分、2000多字的《傅家湾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发在微信朋友圈。
然而,傅振国十分清楚自己的短处,一是两手空空,没有钱,不是企业家,只是一个拿退休金的“工薪阶层”。二是身边空空,没有团队,没有助手,单枪匹马。
生态
说干就干!2017年6月,傅振国先受聘担任长岭岗村名誉党支部书记,后在村民小组会议上,傅振国又以全票当选为长岭岗村村民五组的小组长。
“回来搞乡村振兴,很艰难!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我的野心就是,把傅家湾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间之一。”傅振国壮心不已。
傅振国自嘲是乡村建设“门外汉”,但是他热爱农村,他可以慢慢了解农村。2017年刚回湖北时,他就专程拜访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理事长王伟华,上门取经。傅振国逢人便说,“王理事长是我乡村建设的启蒙者,他提到的最关键一条是发挥乡贤带头作用”。
后来,傅振国多次与王伟华交流,两人成了好朋友。王伟华还亲赴傅家湾,向乡亲们介绍隔壁罗田县张家冲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核心是:以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
改变村容村貌,是傅振国回乡后要做的第一件事。
难题来了:需要用钱,没有钱,各项工作很难开展。因而,傅振国说,他回乡建设美丽乡村,经历了“热情燃烧—严重动摇—重新坚定”的心路“三部曲”。
傅振国2017年4月份第一次回乡时,傅家湾账上仅有10500元。经过3个月整治脏乱差,买沙、挖土、买水泥、雇挖机,花了两万多元。到6月份傅振国当组长时,还欠人家12000元,傅振国决定发动村民捐款。
捐款过程中,有很多村民的义举,让傅振国深受感动,最后募得10万多元。历史上傅家湾从未捐款这么多,这也让他明白,治理脏乱差,建设美丽乡村是村民的渴望,这也是傅振国得以重新坚定建设信念的重要原因。
紧接着,傅振国打算,在傅家湾的4条主干道两旁全部种上银杏树,这么多棵银杏树,钱从哪里来?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傅振国发出了认养银杏树的倡议。
2018年,“浠水乡音”老乡微信群的朋友响应傅振国的倡议,每人出500元到傅家湾认养一棵银杏树,两天工夫认养了200多棵,傅湾南路便被命名为“浠水乡音大道”。
随后,傅振国的同学、战友、同事,微友、老首长、老上级、傅家湾的村民和他们的亲戚、国内外认识不认识的朋友都来认养,又是200多棵!
“如果把傅家湾比作一幅风景画,4条银杏大道就是画框。这个画框,春夏是绿色的,秋季是金黄色的。”傅振国认为漂亮的银杏树将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当4条银杏大道落满金黄的时候,便是4条金光大道,将会吸引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