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发布的《关于推进武汉市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市将打造小微湿地50处,到2035年将全面形成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2年,武汉市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根据《意见》内容,武汉将不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逐步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郊野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小微湿地”的保护管理体系,让城市更生态宜居。

武汉将加快推动梁子湖等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推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一批集湿地保护、科普展示、自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和滨水绿道,围绕外环林带、梁子湖、武湖及府河流域等地段建设郊野湿地公园群。

《意见》强调,要统筹湿地的保护与发展,对重要湿地开展勘界立标,建立矢量数据库,并与生态保护红线相衔接;探索“湿地+”产业创新、生态旅游等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湿地生态富民产业。

此外,武汉还将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申报成立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国家创新联盟、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武汉研究中心,助推湿地保护全球化进程。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是全国率先为湿地保护地方立法的省会城市,先后推出《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武汉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城市湿地生态全面向好,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保护湿地已经成为武汉人民群众的共识。

(湖北日报记者成熔兴、通讯员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