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依教授执教40年以来,致力于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集理论研究、规划实践、人才培养于一体。本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治学理念,对我国历史环境保护进行了理论创新;坚持以科研精神做工程项目,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三项;将家国情怀植入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兼具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学子。
创建“四维城市”理论,破解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困境
针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依创新性提出“四维城市”理论。常青院士评价:“引领和影响了本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我国现阶段城乡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贡献。”其中,历史格局转译与建筑肌理类推的关键技术,拓展了实体要素保护的局限,弥补了名录式保护的空缺,在城市建设“保”与“拆”的问题上,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形成了 “名录式”的保护体系,构成了中国当代城市中以“重点”保护与“实体”保护为导向的遗产环境。但是,一个历史环境的存在需要大量的“次要建筑”和“空间关联”进行维护,是一个相生相伴、互为依存的整体,“四维城市”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历史记忆的价值,弥补了重点保护的空缺,其中历史格局转译与建筑肌理类推的关键技术,在城市建设“保”与“拆”问题上,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服务于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何依带领团队建立了山西、浙江、湖北等教学与科研基地,完成了《山西省古村镇集群保护与发展规划》《湖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规划》《新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宁波市域传统村落保护体系规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与此同时,坚持深耕细作,量身定制,为地方提供精准化与在地化的规划服务,获得全国及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数十项。
“中国城市发展有自己的特色,经历了高速增长的规模发展后,进入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型发展,‘高品质’成为当下的新课题。”那么走向如何“提质”?何依以武汉为例提出自己的认识,武汉的特色是“与水共生”,所谓“大江大河大湖大武汉”基于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基础,武汉修建了东湖绿道这一高品质的城市公共设施,彰显武汉独特的城市个性。
与此同时,在“与水共生”的城市演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与“水”密切关系的城市文脉,留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何依看来,如何在现代城市背景下疏理出一条历史文化线索,使城市文脉能识、可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她例举了2018年主持完成的“武汉历史之径”规划项目,如何使历史文化遗存从点到线、以线串圈,实现从一条历史文化特色的体验之路,到一系列城市历史文化活化的空间热点,在新旧共生的“微改造”中,实现“文化遗产+”的溢出社会经济价值。
(姚坤森 通讯员:王海新、王妤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