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示范区建设”建言献策。

今年,市政协将《关于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示范区建设的建议》列为重点提案进行推进。会上,市文旅局负责人通报了我市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示范区建设情况。朱进等9名市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

本期“议政与建言”刊发发言摘要。

■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示范区建设

市政协委员、文化艺术界别召集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进

一、贯彻国家战略,明确武汉定位

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规划建设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有机统一。武汉段规划建设既要按照“四类主体功能区、五大工程”的重点布局,高标准落实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管理要求,又要充分发挥武汉的禀赋优势,体现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功能要求和独特魅力。

将武汉段建设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主要的主题展示区和长江文化国际交流平台。积极主动承接国家长江文化国际交流活动,加强长江主题的武汉文旅国际推广,培育长江文化品牌交流项目。

二、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展示平台将“两江四岸”打造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最具魅力的展示平台。按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和要求,进一步优化升级“两江四岸”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规划布局;尽快启动汉江两岸文旅商贸规划建设,激活汉江两岸和龟山月湖片区,形成完整的“两江四岸”核心展示区。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力的文旅交流合作品牌项目。推动组建长江流域文旅合作机制,以长江国家博物馆为龙头,推动建立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打造全流域文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建立长江流域旅游联盟,适时推出长江旅游一卡通。 

三、加强遗产保护,弘扬文化价值立足武汉研究阐释长江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以盘龙古城、万里茶道、辛亥首义等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具有独特性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为重点,诠释英雄城市精神与长江文化精神的内在统一。支持编撰出版《长江文明通史》《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武汉文库》《汉剧艺术大典》等大型文库。 

四、发挥综合功能,促进城市更新加快文旅与数字产业融合,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虚拟现实、交互娱乐、智慧旅游等领域创新实践,打造一批新兴文旅消费场景。将城市更新规划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空间规划布局上形成一张图。

■探索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工业示范园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市民进副主委,

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所所长董菲

融入城市升级,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彰显格局。建议围绕工业遗产国家性价值保护与彰显,梳理其在武汉的空间格局,按照以遗产点为空间基底、滨江景观要素组网、产业经济和文旅生活融合的思路,构建“一带(长江航运展示带)、两线(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工业文化展示线路)、一园(钢铁产城展示园)、多点(重要工业展示节点)”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工业遗产保护建设总体空间格局,成为文化地标,为英雄城市带来更多附加值。

聚焦青山,打造长江工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样板。一是展示长江文明的“铸魂”核心。梳理青山产城建设中工业厂区与长江水运、铁路和水资源利用的依赖关系,展示长江水与钢铁、热电、石化、造船等工业群的共生关系,形成路径。二是划定开展“四区五工程”。划定管控保护区、九处主题展示区、七处文旅融合区、以公共空间为重点的传统利用区;推动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工程提升和改造。三是以工业IP游览线路串联不同时期文化和产业资源点。

■建设“武汉长江公园”串起武汉江滩珍珠“链”

市政协委员,市九三学社常委,

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副主任洪旗

整体规划,有序串联。以《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为底图,与有关水利专业专项规划衔接,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系统整合汉口、武昌、汉阳、硚口、青山、洪山等各城区江滩既有分割规划方案,编制《武汉长江公园(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一张图”明确控制性指标和管控边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与区域自然地理格局、典型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相匹配,通过水域、陆路慢行、空间联动、功能互补、导视指引等有序串联,形成集中宣传长江经济带景观集聚区、世界级长江文化景观和武汉名片。

资源聚合,推动传承。一是梳理。从时间轴和价值链的角度,梳理武汉江滩沿线水利遗产、工业遗产、长江水文化等重点文物,分类施策,编制保护专项实施措施方案。如江汉朝宗碑、龙王庙打扣巷码头古今碑、倒口湖长江水位最高位的纪念表、泾渭分明奇观南岸嘴、粤汉铁路火车轮渡码头栈桥和铁轨遗迹(含武汉号)等,用好长江文化遗产“符号识别”的独特功能。二是凝练。将长江文化武汉要素融入到景观设计、雕塑设计、文创设计等工作中,活化历史场景,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完善配套,丰富文旅。建设“长江专线”微循环交通体系,开通“长江号”循环游览巴士线路,通过推进沿江码头更新改造,贯通岸线。

■推进长江国家博物馆建设

市政协委员,汉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鄢军

长江国家博物馆应建设成为武汉市的新地标。进一步提升武汉的影响力、吸引力,打造市级国际交往中心和长江主轴沿线武汉城市地标,充分彰显武汉长江文明之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长江国家博物馆应建设成为保护长江生态的重要平台。着眼于反映和传播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多样性和历史人文多样性,集中收藏、展示、研究长江历史文明与生态文明,以提取长江最经典的自然与文明元素为重点,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展现长江流域优美风光与生态文明、黄金水道与丰富物产、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

长江国家博物馆应助推“一桥两山”重大核心文旅品牌建设。充分发挥长江国家博物馆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文旅融合,完善政策扶持,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积极推动招商引资,推动文旅企业集聚发展。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文旅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商文旅融合集聚区,强化会展和文旅联动,打造吃住行娱深度融合的消费场景。

长江国家博物馆应建设成为长江文化学术交流平台。长江国家博物馆应作为先行区建设的先手棋,集中展现长江文明的精神特色。开展长江文化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大河文化”论坛,促进文艺创作和文化旅游双向赋能。

■将武昌古城打造成示范区特色铭牌

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徐莉

强化黄鹤楼—武昌古城品牌联动。一是强化空间的连接。探索实施“上蛇山、跨铁路、登黄鹤楼”的交通方案,修建黄鹤楼北门,实现“观山、上楼、见生活”的规划愿景。在得胜桥千年古轴线南端,拆除现状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形成观楼广场,实现与黄鹤楼的对话;结合蛇山防空洞,探索蛇山垂直电梯、高架廊道等交通方式,建立黄鹤楼与武昌古城的空间连接;改造利用现状历史建筑,完善游客服务、停车等旅游配套功能,提升蛇山北坡的绿化景观。二是运营上相互渗透。在黄鹤楼公园内的演出厅可以编导一些蕴含武昌古城元素的节目,在昙华林、户部巷内也可以摆放一些黄鹤楼的文创产品。

打造武昌古城印象。一是结合环境抽象设计“武胜门”“望山门”“文昌门”。二是利用现有景观建筑改建“宾阳门”“忠孝门”“平湖门”。三是设计标志标识来呈现“保安门”“汉阳门”。

■加快实施汉口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

打造世界级人文滨江空间

市政协委员,武汉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郑林

建议加强市区联动,通过城市更新拓展人文滨江空间,赓续沿江历史文脉。做好平衡统筹,通过文旅融合推动片区产业升级,擦亮“老汉口”文化名片。建议按照“当期平衡、动态平衡、综合平衡、长期平衡、政策平衡”的城市更新工作要求,引入异地平衡资源,对现存闲置集体产业用地进行控规调整,与汉口历史风貌区内项目规划指标联动;加强招商优待,出台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招商措施,在规划调整、工程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促进片区产业转型升级,焕新“老汉口”历史文化名片。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业态创新构建多元消费场景,打造高品质消费聚集区。建议提高居住用地的商业经营活动兼容度,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助推汉口历史风貌区消费提档升级,打造高品质消费聚集区。

■创新发展影视戏曲创作

弘扬长江文化新时代价值

市政协委员,武汉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经理蒋红瑶

落实规划,推动长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影视戏曲创作繁荣。一是加强艺术创作生产引导和扶持,推出更多体现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二是发动更多文物考古、社科学者积极参与长江文化题材的影视戏曲制作和大众传播。三是强化纪录片“国家相册”“国家记忆”的载体功能,重点扶持制作一系列活化长江文化的精品纪录片,创新解读和精准提炼,让博物馆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戏服上的锦绣、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

创新驱动,推动数字科技与长江影视戏曲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是强化AI、VR、元宇宙等新技术在影视戏曲节目中的创新运用。二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影视和戏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创作出更具有现代感和科技感的影视、戏曲作品。三是建设在线观影平台、虚拟戏曲演出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通过沉浸式、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提升影视和戏曲的传播力和创新力。

■应突出武汉革命文化资源优势

市政协委员,辛亥革命博物院院长魏德勋

加强武汉革命文物的研究。支持文博单位、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革命文物领域课题研究,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深化武汉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建议发挥武汉都市圈优势,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行,支持馆校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设计多样化主题教育活动。

推进武汉革命文化的国内外传播。加强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支持博物馆开发革命文物数字资源,培育数字化体验产品,拓展沉浸式文化服务领域,大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让革命文物在社会大众中“热”起来。如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编纂出版系列革命文物知识读本,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打造革命文化精品剧目、拍摄革命文化题材电影电视剧等,让英雄武汉辉煌的革命文化走近观众、走出国门。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武汉读懂长江

市政协委员,长江日报社(长报传媒集团)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蔡传雄

发挥媒体议程设置功能,高声量传递城市声音,整合营销长江文化符号,最大化增进社会认同。注重运用产业化思维,有计划地进行城市整体营销,借助文体会展、论坛赛事、影视交流等形式,培育和打造具有鲜明城市文化符号的文旅新业态,在深度体验和沉浸式场景中进一步增进长江文化的社会认同。

从长江文化话语权的高度,升维专家智库,健全决策咨询机制,高水平谋划武汉示范区实践路径。联动世界知名大江,创新举办形式,升级“大河文明对话”,进一步提炼长江文明在世界大河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借助智库,以课题形式产生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着眼长江文化和大河文明,为长江国家博物馆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示范区的建设提供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突出专家的引领作用,设置长江文化主题调研,组成“专家+媒体+大众”的探访团队,让城市长江文化符号更立体鲜明。

注重长江文化传承,用好高校资源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在千年文脉中涵养文化自信。利用丰富的长江遗存和文物,立足重要建设节点,推出“大学生推介官”“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实践营”等一系列推广长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当下青年与长江文化遗产的连接通道,鼓励他们去探索创造,以国潮的方式去研学、打卡、创作,“焕新”转化为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对长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年轻的大学生自觉成为长江文化的坚守者、弘扬者。

策划/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