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下、汉水之滨,素有“中国水都”之称的丹江口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工建设,库水把丹江口市分割为“江南”“江北”两大部分。在“江南”“江北”之间架起连接之桥,不仅仅意味着“天堑变通途”,更成为丹江口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由此也拉开了联投湖北路桥与丹江口市五十载携手发展共繁荣的序幕。

不畏艰险迎难上,架桥助力连民心

在丹江口大坝下游约6公里处,坐落着汉江上最早的桥梁——丹江口汉江一桥。20世纪70年代初,湖北省公路交通建设还不发达,在大办交通、大办桥梁、大办渣油路的高潮下,联投湖北路桥挺进鄂西山区,面对地形复杂、高峡深谷、悬岩陡壁、地形险峻,路桥人靠着“铁军精神”的支撑,成功建造了湖北省第一座预应力桥。丹江口汉江一桥全长527米,桥宽9米,为预应力砼T型钢构。作为建国后十堰郧阳地区第一座大型公路桥梁,大桥日通行车辆约3500辆,在当时有效连接起两岸的物资货运流通。

建成的丹江口汉江一桥


为进一步密切两岸联系,2003年,丹江口二桥正式开建。考虑到大坝加高后170米的蓄水,二桥海拔高程定为181.446米。“2号桥墩位于水库深水区,河床下钻24米,从河床岩层表层至水面深度达54米,仅一个桥墩就相当于50层楼房的高度,桩基施工难度极大。”湖北路桥项目负责人介绍。经过多次研究论证,项目团队最后确定在国内首次采用钢护筒加钢管桩作为支撑受力的施工工艺,攻克了全国最深水位桥墩打桩难题,开创了国内建桥史的先河。

2005年10月10日,丹江口二桥建成通车,建成时水深为国内桥梁建设之最。“桥通了,‘江北’农副产品定能卖个好价钱!”大桥让当地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

见证城市快速发展,满足物质精神双需求

“走进羊皮滩,两岸是荒山,喝的是泥巴水,住的是油毛毡。”这是60年代大坝建设者眼中的丹江口市生态环境。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曾经的“羊皮滩”被列为生态湿地保护区,如今的“一江两岸”已是丹江口市最靓丽的景观轴带。为进一步优化市区路网结构,丹江口汉江大桥与沧浪洲生态湿地步行桥应运而生。

“丹江口汉江大桥是我们在丹江口市建设的第一座斜拉桥,该桥是复杂性特大桥,建设技术难度很大。”湖北路桥相关负责人说。项目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主梁浇筑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前支点挂篮悬臂浇筑工艺,大幅缩短了桥梁、桥面的施工周期。如今,建成通车的丹江口汉江大桥已成为十堰至老河口方向往来的过境大货车必经之路。

夜幕下的步行桥灯光璀璨

往上游3公里处,人头攒动的沧浪洲生态湿地步行桥与车辆川流的丹江口汉江大桥遥相呼应。“平时没事最喜欢带着孩子来步行桥转转,赏美景、游生态湿地公园,享受怡然自得的亲水休闲时光。”大桥建成五年,市民李女士已成了大桥的常客。

“步行桥主桥采用削竹式、镂空异形桁架,大跨径空间桁架结构形式,焊缝长达20000米,焊接变形控制是钢桁梁热熔焊施工的一大难点。”湖北路桥项目负责人介绍。经过多方案设计论证,项目部创新式采用步行桥桁架架设单点顶推的施工工艺,最终将“汉江飞虹”的璀璨桥身变为现实。

(通讯员:余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