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鄂黄黄都市圈的核心,武汉新城备受关注。在这片人才活水激荡、创新动能澎湃的生机热土上,有着“智慧地标”之称的“武汉新城展示中心”于3月7日获鄂州授牌,同时,挂牌成立的有“武汉新城(华容区)人才创新服务中心”“华容区政务服务武汉新城分中心”等称号。这是一个驱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高速引擎,助力武鄂同“芯”协力、同“屏”共振;这是一方天蓝地绿、水天一色的诗意园地,铺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图景。

设计先行:融会生态与未来的新城地标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光谷科创大走廊正向东延伸,鄂州乘‘机’而上,首先就要承接光谷的产业外溢。武汉新城展示中心选址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段起点,由湖北联投新城集团投资建设,未来将成为武汉新城对外平台和招商展示窗口。

由此向东望去,千亿产业大道未来三路宽阔通畅,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在此蓬勃发展。新城接棒“世界光谷”,助力优势产业辐射武汉都市圈,正以展示中心为开端。

踏入中心大门前,映入眼帘的是生机勃勃的绿化景观,初春各色花草已经蓄势待发。“我们在设计时更希望在空间规划上进行创新与突破。”联投新城集团战略规划中心总经理袁丽说,“外观上,从武汉新城展示中心一楼的落地玻璃向外望去,被大片的草地、绿树环抱,流线型的外观和旋转的塔楼,彰显着未来科技的力量与美感。”

细看建筑本身,同样展现新城集团“天人合一”的生态设计理念。形态错落、线条流畅的武汉新城展示中心,因外形特点鲜明,得名“登云台”。联投新城集团光谷公司总经理谭旭介绍,“登云台,取登云之意,留筑台之形。”登云台之“台”,是荆楚文化的象征。傲然挺拔的高台建筑,可眺望八方,古老的荆楚大地“换了新颜”,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登云台另一核心理念,在于“云”一字,它既有“青云直上,广结人才”的美好期许,也有着“数据汇聚,万物互联”的智慧创想。

功能落地:打造有温度的新型共享空间

除规划设计别出心裁外,在内部功能设置上,武汉新城展示中心人文关怀备至。袁丽表示:“中心集会议、展示、办公多功能于一体,设计注重实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变形金刚”式的多场景一体化应用空间,大大节省了时间精力人力成本。

探索武汉新城展示中心不同楼层,果然“别有洞天”。灵活多变的一层展厅,突破传统实体展馆框架式的展示方式,以声光电技术呈现震撼视听效果,既适应大型会展或小型展示,也可作为市民交流场所举办各类活动;二层则主打“共享空间”,可随时根据入驻企业的需求更新扩容;三层配备智慧园区设施,四层则可承接大型会议,并作为路演中心使用。

为进一步挖掘红莲湖大数据产业园区的深层价值、打造武汉新城新的IP,园区与本土企业共同打造了“园中园”概念,推动园区内部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园区+专业运营机构+社会载体业主”联合运营的新模式。届时,三方也可于展示中心的共享空间内深化交流协作,拥抱数字浪潮,竞逐数字经济新赛道。

智慧运营:以数智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园区内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却都逃不过“园区法眼”的掌控?你可能想象不到,答案就藏在道路两侧的一根根灯杆里。联投新城集团招商运营中心陈俊成介绍,光谷东数字产业园区结合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大屏展示、数字化孪生园区等技术,建设成了一个全域数赋智城中心、全域要素调度中心。每一根灯杆,都集成了柔性太阳能薄膜、信息发布屏、监控摄像头、环境传感器、WIFI发射器、5G基站等十余个模块,能够像神经末梢一样,将各类信息数据汇集到“园区大脑”,由此建立起覆盖整个园区,实现全方位感知的运营网络,为园区安全保驾护航。

而这,只是园区以数智赋能运营管理的一个缩影。新城集团不断探索智慧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之路,助力智慧园区转型升级。在红莲湖数字产业园智慧园区的建设中,融合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以泛感知物联和数字底座为基础,围绕“新城畅行、生态宜居、安全守护”三大场景,智慧运营中心这一“园区大脑”能够实时反馈园区内的生命体征、企业能耗和环境等状况,实现园区运行管理“一屏统览”。

“未来,我们将重点引进北斗相关产业群,为北斗应用企业提供基础设施、位置服务应用开发、信息集成共享等公共技术服务。” 联投新城集团招商运营中心负责人汤文珂表示,联投新城集团还将投资建设华容村数字乡村、鄂州新型城市智慧等重点新基建项目,创新华容数字乡村治理模式、打造武鄂同城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区,新城智慧未来指日可待。

“产业为核,运营为先。”近年来,联投新城集团不断将目光投向产业新城智慧化运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上,新城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曾晨表示,新城已从传统的“先建成再引人”模式,转向更加注重运营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光谷东数字产业园积极对接导入云计算与大数据、5G通信、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上下游研发服务等产业,有效承接光谷产业外溢,对补强全省产业基础、完善产业链条,积极推动鄂东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产业新城治理的这张蓝图,联投新城集团着力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域“三化”能力,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创新。以科学化的规划、智能化的管理和创新化的思维,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郭凝诗 通讯员:刘斐 、童婕释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