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个地名何时登上历史舞台?省域区划经历了怎样的分分合合,才形成现在的版图?7月16日获悉,省国土测绘院制作的《湖北省政区变迁系列图》荣获首届“星湖杯”全国地图设计大赛行业组专题地图一等奖,其为我们讲述了湖北政区的“成长日记”。

该作品使用地图语言展示了湖北省自先秦至近现代行政区划变迁情况,融合古今地名、政区范围、历史文物等要素,使用了仿旧色彩和折旧纹理来塑造年代感、营造历史意境,不仅展现地名文化和地图美学,也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湖北的历史、地名和行政区划的变化。

省国土测绘院地理信息中心工程师李亚介绍,为确保权威性,该地图参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湖北省标准地名志》等权威资料,同时纳入《湖北省标准地名图集》,经相关权威部门审核后公开出版发行。该图集是我省第一部权威、标准、详细的标准地名图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湖北的“成长脉络”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湖北省域内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分分合合。”李亚介绍,秦至唐时期,现今湖北行政范围内全部或部分区域历经南郡、郢州、荆州、江夏郡、襄阳郡、江南道等行政建制。

在省民政厅行政区划咨询论证专家、省行政区划与地名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孙平看来,直至北宋时期,“湖北”两字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首次出现在行政区划名称当中。翻开北宋时期的“湖北地图”,南北狭长的“荆湖北路”包含了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区域,湖北之名便始于此。孙平解释,“路”为北宋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湖北”两字因荆湖北路大部分区域在洞庭湖以北而来。

然而,“湖北”这一地名自南宋后消失了,直至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才再次出现在官方地图中。孙平介绍,根据《湖北省志》,此时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划分南北,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此次是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沿用至今。

“各个历史时期对行政区划的划分不同,有的朝代没有省的概念,秦统一后至唐代,当时湖北行政范围内各区域划分细碎。”李亚介绍,南宋之后,“湖北”这一地名不仅消失,元政府也以大江为界,将湖北区域大部分划入湖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陕西行省也各占一点。元明时期,湖北区域逐渐告别由多个行省分割的局面,先后作为湖广行省、湖广布政使司的一部分。武昌府、汉阳府等被众人熟知的地域名称开始出现。

“直到1956年,湖北省域版图才最终确定,与现在版图一致。”孙平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应山县(今随州广水市)独流村等2个村划归河南省信阳市,阳新县路坑村划归江西省瑞昌县。此后,为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省内区划历经地区撤并、撤县设市等多次调整,逐渐形成现有市州区划格局。2010年为最近一次市州行政区名称变更,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