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过后,位于枣阳的湖北硕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0余名员工返岗。“大部分员工来自荆州、荆门、十堰和河南、湖南等地,枣阳当地人不到一半。”公司总经理隗山林说。
过去10年,枣阳人口净流出23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聚集度仅33%。
一路下挫的曲线,在2024年上半年逆势上扬——全市人口净流入7800余人。
逆转,从何而来?
引得来——2000余名外地人枣阳就业
湖北硕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20年,主要产品是聚合物锂电池。今年1至8月产值超7000万元,全年目标1亿元。聚合物锂电池产业最早兴起于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等地,于2020年前后向内地转迁。
枣阳抢抓机遇,以在广东从事该行业的枣阳人为纽带,引进、新建70余家聚合物锂电池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家,日产量近700万支,年产值达38亿元。
今年以来,枣阳市把链式思维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建链、融链、用链一起抓,三大主导产业营收占比从64%提高到73%,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装备制造双双入围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入围数量全省第一。
产业兴,岗位多,吸引2000余名外地人员来枣阳就业。
硕旭公司总工程师王小伟来自河南省驻马店市,年收入超过30万元。“企业发展快,个人收入高,我已经在枣阳安家了。”他说,待明年大儿子小学毕业,就把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接到枣阳生活。
202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浙江小伙周继伟来到湖北港利制冷配件有限公司,今年5月在枣阳市区购买了一套房产,正式落户枣阳。他说:“公司有员工1200余人,像我这样的外地人超过300人,都是被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来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吸引外地人口来枣就业达到8000人以上。”枣阳市经信局局长李赢说。
留得住——公共服务从“有”变“优”
“下面我们来学习重力势能,大家翻开课本……”10月9日14时30分,枣阳市第一中学高二23班大屏幕上,来自襄阳四中的物理老师正在“云”授课。
要想外来人员留得住,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最基础的保障。
以教育为例,前几年,由于学位不足、水平不高,枣阳每年有1000余名学生到襄阳、武汉等地就学。
近年来,枣阳市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有”向“优”转变——新增学前教育学位820个、义务教育学位6930个,推动枣阳一中与襄阳四中、五中创办共建型教联体;高效推进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市40家医院共享数智化病理服务,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等急难愁盼问题。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张功学介绍,全市40家医院共享数智化病理服务,实现了基层采样、中心诊断、远程会诊、共享结果,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成为老百姓的坚强“医靠”。
10月6日,河南省唐河县患者祝先生来到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通过与武汉专家远程会诊确定病症和治疗方案。“以前去武汉看病,需3天时间,路费、食宿费至少1000多元。现在来枣阳,当天往返,路费110元,治疗费300多元。”他说。
过得好——城市品质提升留住外出人员
10月9日晚饭后,枣阳市民何刚来到沙河滨河公园散步,回家时顺路到超市买了第二天的早餐。“环境优美,生活方便。”他说。
近年来,枣阳市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完整社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公园游园、水电气管网等项目改造升级力度,努力推进城市更新,已累计完成271个老旧小区改造和3个片区改造任务,改造给排水及燃气等地下管道183公里,增设健身设施1064套,新增绿化面积7.23万平方米等,约2.1万户居民从中受益。
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让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留了下来。
现年55岁的葛成林曾在上海务工20余年,厌倦了“腊月回、正月走”的生活,于2021年回到枣阳买房定居。今年春节,在他的劝说下,儿子葛振也从外地归来,现就职于一家锂离子储能电池企业。“儿子和儿媳妇上班,我和老伴帮忙带孙子。一家五口,团团圆圆,这不就是最大的幸福吗?”葛成林说。
“枣阳市将持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壮大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全市城镇和产业‘双集中’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杨晶表示,力争到2035年,枣阳GDP达到2000亿元,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成为引领辐射襄南随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通讯员:徐莹、张怡晨)
审核: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