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左右,地处枝江市老城区的江汉大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几家面馆的生意火爆,人们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便开始了一天繁忙的生活工作。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很难想象,半年前这里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油嘎子”堵死地下管道,每逢雨天路面积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让不少市民烦不胜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5月,枝江市住建局对地下管网综合治理吹响了“冲锋号”。
城市“血管”体检用上了机器人!
纵横交错的地下综合管网,组成了维系城市代谢与循环的“静脉”系统。
一直以来,老城区地下管网治理总是“慢半拍”,各种各样的问题接二连三地冒出来,给城市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巨大挑战。
今年3月,湖北统筹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整治攻坚战打响,为各地城市地下管网的治理明确了方向。
随后,枝江市积极响应,由市住建局牵头率先在全省展开城市地下管网“五个一”(一次普查、一次赋码、一次建模、一次开挖、一次治理)模式统筹推进,将城区雨水缺陷改造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实施。
为精准高效地找出问题,采用的“黑科技”频频亮相—— CCTV影像检查联用技术。在施工现场,就像医生做胃镜检查使用内窥镜一样,工作人员借助平板电脑和手持式潜望镜观察排水管道内的杂物淤积状况。“可以在下水井口对管道内的排水管网拍‘CT’检查。”负责管网改造的项目监理代刚介绍,在手持式设备不能看到的位置,就会派出管网巡检“机器人”。
“巡检‘机器人’充当地下管网‘医生’,它适合进入位置排布比较刁钻的管道。我们在外操作遥控器,就可通过‘机器人’的‘眼睛’观察管内情况,精准查找是否存在阻塞点。”此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袁密表示,机器人凭借先进的激光雷达技术,能够精确诊断漏水、破裂、堵塞等“病症”,为工作人员拟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提供有力支持,极大地提升了检测效率。
通过对管网的体检,共检测出管内破裂、错口、反坡和树根共计2875处。
图为管节处树根生长进来,造成排水不畅
“微创手术”疏通管网“血栓”
今年夏季,一场修复城市管网的行动在枝江市悄然展开。人们时常能看到一条形似浑身长满“触角”的大黄罐车出现在街头,为道路下方的排水管网进行“微创手术”。
所谓“微创手术”,其实就是非开挖修复工艺,减少“开肠破肚”的开挖方式。这省去了破除、开挖、恢复等环节,作业面小而且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与传统开挖管网相比,具有施工可控性高、内衬管密封效果好和缩短施工周期、节省施工成本等优点。
图为清理树根后树脂胶点状修复,增加过水面积和管道使用年限
“我们将浸渍了光敏性树脂的软管拖入待修复管道内,在管道内部形成高强度内衬管。”袁密介绍,这项技术无需对路面进行大规模开挖,就能在破损的管网内部“打造”一根新管,一天大约能完成100米的修复施工。
紫外光固化全内衬修复术、树脂点状修复术、检查井离心喷涂……在这场管网修复改造中,科技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截至目前,枝江市采用新技术已对城区 44条路段、200多公里市政排水管网实施定制化修复,汛前深入细致开展防汛隐患大排查工作,并对 24公里的污水管网完成了修复,保障了城区在多达11次的暴雨黄色预警之下,城区未出现明显积水内涝点。
市民为管网治理点赞
此次管网治理区域处于老城区、闹市区,为减少对道路通行和市民出行影响,通常选择在夜间施工。
夏日的夜晚,夜虽已渐深,但燥热仍未减。工人们在黑暗闷热的城市地下管网里挥汗如雨,清疏着道路的“毛细血管”。非开挖修复技术就意味着需要进行有限空间作业,这不仅考验工人的体力和耐力,更要求他们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
“从晚上七点半,一直忙到凌晨三点,工人们结束任务,带着一身疲惫回家。虽然辛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看到修复后的管网恢复顺畅,为城市安全和环保贡献一份力量,觉得一切都值得。”参与此次施工的工程师阮友品说。
从过去的“开膛破肚”到如今的“微创手术”,此次排水管网治理获得了市民的理解与点赞。
“在我们的印象中,更换地下管网通常需要封路开挖进行,一堵就是十天半个月不好做生意,现在有了新工艺和新技术,再不用担心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了,真好!”市民江女士对非开挖技术竖起了大拇指。
“门口这条路经常出现污水横流的现象,给餐馆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我多次自费疏通,一直都没有根治。”位于江汉大道金山角餐馆老板张女士说,今年8月,看到工人们加班加点清污,轮流下井,上井,休息,再下井,一直忙碌到深夜十二点左右。张女士被工人们的辛苦付出感动,还专门买来西瓜和熬好的绿豆汤送到工地上慰问。
袁密与同事们的工作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雷鸣般的掌声。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有居民送来冷饮和降暑药品,让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袁密说:“能得到居民群众的认可,我们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谭廷邹 前俊 通讯员:杨凡)
审核: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