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炎黄文化

刘永国:炎帝神农八大功德

来源:中国网发布时间:2022-08-22 20:04:12

炎帝神农生活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三皇”的代表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炎帝神农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制作耒耜,种植五谷,开创中华农耕文明。

炎帝神农之前,人们靠狩猎、采集获取食物,来源不稳,数量不足,食不果腹,饱受饥寒、疾病、虫蛇猛兽威胁。炎帝神农“殖五谷,尝百草”,开创原始农业文明和医药文明,将人民的生存状态由野蛮引入了文明。《国语·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又如《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些古籍记载了炎帝神农氏制作耒耜、种植五谷的史实,农耕有了稳定的粮食收获物,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先民“食之不足”的难题,所以后人称其为“神农”。炎帝神农堪称农耕文明源头的伟人。 

2、遍尝百草,解民病痛,开创中华医药。

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先民饱受疾病、伤痛之害,炎帝神农尝百草,味甘苦,尝试着发现草木虫石的药用功能,疗疾医伤。《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世本·作篇》记载:“神农和药济人。”《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古代文献记载了炎帝神农尝草味药的艰难探索,后世人景仰礼赞,尊炎帝神农为中医药学的鼻祖,堪称中医药源头的伟人。

炎帝神农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3、日中为市,首辟市场,开创中华原始商贸。

耕种、养殖盛行,互通有无成为需要。炎帝神农设立场所,引导交换,于是原始市场应时而生。《周易·系辞下》记载,炎帝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今事物考》记载:“神农为市,交易而退。则商贾自炎帝始也。”“日中”,日头正中天,指中午;“市”即交易,后来引申为集市、城市。现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厉山镇有“日中街”、“白午集”,地名中蕴含史实。

炎帝神农发明“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也是推动城市出现的力量的源头。0821

4、治麻为布,制衣着裳,开启中华先民着装时代。

原始先民无衣无裳,以树叶、兽皮遮身,冬寒夏暑难以调节。炎帝神农教民麻桑,男耕女织,改变了这种窘况。汉代《淮南子·齐俗训》描述炎帝神农“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炎帝神农躬耕劝农,夫人听沃亲织引导,中华“男耕女织”自炎帝神农始,炎帝神农夫妻引导种麻,治麻为丝,织丝为布帛,裁缝布帛为衣裳。衣裳护体遮羞,调节冷暖,抵御虫豸,提升人的品质与自尊,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5、相土造房,营建村落,开启中华村舍城池建设。

农耕部落需要定居,炎帝神农部落五谷种植领先,村舍营造也领先。初始是数木相交的棚户,炎帝神农的儿子柱始创立柱延伸房屋跨度,为宫殿式建筑奠定了基础。据说,“柱”的得名也由此而来。湖北省枣阳市雕龙碑文化遗址和随州市曾都区金鸡岭文化遗址,便是炎帝神农时代的聚落遗址,其房屋开间已有小有大,功能分工井然。聚落外围有濠沟环绕。在村落建设的基础上,炎帝神农时代出现了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城池。《竹书纪年》记载:“(神农)建明堂。”《神农之教》记载:神农之世,“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又城池之设,由炎帝始矣。”《玉函山房辑佚书》记载:炎帝神农“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炎帝神农主张和合四方,四出传播种植、医药,但当时争战还是有的,阪泉之战并非空门穴来风。陕西神木县石峁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为炎帝神农时代出现中华早期城池的实证。从古籍上看,炎帝神农之城用石块砌成,四周挖有水濠。

6、制陶作器,改善餐饮,开启中华手工业制造。

陶器发明之前,先民缺少容器,食物饮水存储、加工受到限制。《古今事物考》记载:“神农作陶。”《逸周书》也说:“神农作瓦器”、“作陶冶斤斧”。此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炎帝神农发明陶器制作工艺,有了陶器,不仅发展了生产力,而且改进了先民们的生活条件,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发展。

7、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开启中华音乐艺术。

炎帝神农总结先民在劳动实践中的音乐自娱活动,创造琴鼓等乐器,开展了歌曲创作,娱乐百姓,推行教化。《说文解字》说:“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汉代学者桓潭《新论》明确地说:“琴,神农造也。”“昔者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认为炎帝神农氏造琴制乐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通神明,合天地,怡人心,营造天地人和。左丘明《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神农琴”上的五根弦名宫、商、角、徵、羽,实际上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所指的五声音阶。

春秋时代成书的《孝经·授神契》记载,炎帝神农氏创作了歌曲,“名曰《扶持》,亦曰《下谋》。”战国《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作五弦琴”“作下谋之乐。”

8、观天制历,究天开卦,开启中华创世文化。

炎帝神农开创原始农业、医药、手工业制作,开展聚落、道路、城池建设,甚至不可避免地应对疫病、战争、自然灾害,都需要观天察地,发现与领悟自然现象、天地运行、文化规律。炎帝神农观日月,究星辰,分昼夜,别四季,创立了初步的年有四季、月分望朔的年历,引导人们避凶向吉,运用天时地利,按季节栽培农作物,有规律地生活。

炎帝神农从自然现象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了卦象。《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重八卦之数,究八卦之体,为六十四卦”。《路史·后纪》记载:(炎帝神农)“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书。……所谓《连山易》也。”北宋学者郑樵《通志·三皇纪》记载:(炎帝神农)“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名之曰《归藏》。”据研究,《归藏》即《连山易》,是后世《易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起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