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国:“炎黄子孙”的来历
来源:中国网发布时间:2022-09-26 17:36:52
炎黄子孙,这是一个引以为自豪的称呼。叙说炎黄子孙,当然得首先从炎黄说起。炎,炎帝神农氏;黄,黄帝轩辕氏,又称黄帝有熊氏。炎黄二帝,中华远古时期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立市廛,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首创农耕、医药,把中华民族由野蛮状态引入了原始文明状态,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广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鞋帽,建舟车,制音律,设官理事,区划治理,初创中华古国形态,把中华民族由氏族公社状态引入了原始国家文明状态。炎黄帝结盟,形成了华夏族;二帝居功至伟,是中华民族始祖的优优秀代表。
一、“黄炎子孙”称谓的由来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炎黄并称,见于《国语》。《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这里黄帝、炎帝并列而出,二者是两个具体的人还是指两个部落,学界存在争论,但足见古人已将二炎黄并列。《国语·周语下》说到鲧、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如申、吕、齐、许、杞、鄫等,概括为“皆黄、炎之后也。”
炎黄既为共祖,炎黄合祀,始自秦灵公。《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秦灵公认为黄帝、炎帝都是先祖。
炎黄始祖,也得到一些少数民族的认同,如匈奴、鲜卑等民族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希望巩固统治权合法性,据《晋书》记载,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黄帝之后)之苗裔”;前燕政权的开创者、鲜卑人慕容氏“其先有熊氏(黄帝)之苗裔”;后秦政权的开创者、羌人姚弋仲“其先有虞氏(黄帝之后)之苗裔”;《北史·魏本纪》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称,“辽本炎帝之后,按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元朝皇室多次祭祀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清帝尊崇黄帝,自顺治以下十帝(宣统帝溥仪未及),皆遣官致祭黄帝陵,致祭次数达36次。
清末民国以来,“炎黄子孙”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炎黄子孙”的提法超越历史,成为凝聚中华的旗帜。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1938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他们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学者们纷纷以笔代枪,弘扬炎黄二帝伟绩,激励军民抗战士气。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黄帝》一书中认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
二、“黄炎子孙”称谓的血脉溯源
“炎黄子孙”称谓,曾经以为它更象是一个文化概念;细究历史,其实它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一个血缘概念,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对中华的文化认同,也是“祖源寻根”的血脉认同。据姓氏研究专家称,中国的绝大多数姓氏起姓的祖先都能追溯到黄帝炎帝及其后裔。
《山海经》记载,炎帝传了八代。西汉《春秋命历序》、西晋学者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唐代学者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都记载炎帝神农氏“传八代”。
有人研究姓氏来源,认为炎帝神农氏从一世到八世传了很多后代,因地而姓、因官而姓、因职业而姓,产生了200多个姓氏,如:姜、吕、许、谢、纪、丘、齐、强、尚、封、左、薄、赖、逄、申、向、文、骆、充、连、国、饶、盖、丁、阚、易、崔、高、章、贺、柯、卢、井、富、栾、厉、谷、麻、棠、竹、淳于、东郭、太公、公牛、年、邱、甫、芮、楂等姓氏。
黄帝及其后裔产生的姓氏,姓氏研究专家认为多于炎帝系,据说大约有300多个。《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意思是,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到各地,因地得姓。史载,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这十二个姓是源姓,后来不断分支,又衍生出数百个姓,如祁姓分枝产生了唐姓、刘姓、范姓、士姓。其余十一个儿子,不是没有“得姓”,而是得新的姓,随父亲黄帝姬姓。姬姓后来分枝,又产生数百姓氏。
黄帝在位时间长,接位的颛顼是他的孙子(二儿子昌意的儿子):颛顼帝继位者帝喾,是黄帝大儿子玄嚣的孙子;帝喾逝,其子挚、尧先后继位;帝尧禅位帝舜,帝舜是昌意的七世孙、黄帝的八世孙。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夏朝开国之君大禹、商朝开国之君商汤和周朝开国之君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都是黄帝的后裔。
颛顼、帝喾、唐尧、帝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些后裔成年后脱离黄帝母族,组建了大批新的氏族部落或方国,因地因国有了独立的、新的姓和氏。以周武王姬发为例,他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形成了新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祖姓。祖姓发怜衍生以后,黄帝族姓氏古代已达到300多个。
研究姓氏来源的一些专家认为,炎黄祖姓有许多是当今的大姓、常见姓,中国当今人数靠前的120个姓氏,据研究,其中属于炎帝族的有许、姜、崔、雷、易、章、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等姓氏,约占120姓的15%,;属于黄帝族的有86个姓氏,占120个姓氏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其实,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东黎、三苗在三皇五帝时期已经实行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后世又不断有一些族群融合进来,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中华民族。所以,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炎黄子孙”而自豪是有来历的。“炎黄子孙”是血脉符号,也是文化旗帜。
(作者刘永国,曾任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随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高级编辑。著有《炎帝神农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