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炎黄文化

刘永国:“曾随之谜”的来历

来源:发布时间:2022-10-28 14:19:55

历史是一条长河,波涛之下隐藏着许多链条、曲环,或许可以说其中的大部分已见于史册,但至少还有小部分尚不为后世所知。考古,正在不断地探索、揭晓这些未知。

考古是严肃的,也是很有趣味的。“曾随之谜”就是一个很历史也很有趣味的历史话题。

1978年春夏之交,湖北省随州市城西擂鼓墩发现了一座古墓,后来证实是战国时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市考古队组织力量发掘了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漆器、玉器一万多件,引起轰动。其中引人注目的,不仅是海内外惊叹不已的曾侯乙编钟,还有一个令人迷惑、引人思索的历史现象,这就是“曾随之谜”。

何为“曾随之谜”?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礼器、兵器类青铜器数千件,其中100多件青铜器铭文中出现“曾侯乙”之名,无可争议地证明墓主人是曾国国君曾侯乙,时代为战国时期。这就很有意思了: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左传》等史书记得清清楚楚,春秋战国的随地是姬姓随国,而且说“汉东之国,随为大。”曾侯乙的意外出现,打破了历史的平静,国君的陵寝一般总在国都附近,曾国的国君怎么葬到了随国中心地带呢?随君卧榻之旁,岂容曾侯鼾睡?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地上有个随国,地下有个曾国,这就是“曾随之谜”。

曾侯乙墓发现曾国青铜器,不是孤立事件。此前,随州及周边京山县(现为京山市)、枣阳市乃至南阳市一带屡次出土曾国青铜器。往前追溯,北宋时期在今安陆市一带发现的“安州六器”中,就有曾国青铜器。这些发现表明,今随州市一带确实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曾国。

怎样诠释“曾随之谜”呢?史籍记载明确的随国,从未见到随国青铜器出土;而屡屡见到的“青铜曾国”史籍上却又不见踪影。“曾随之谜”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随关系的激烈争论,开启了学术界探讨曾随地理、文化与历史的学术探讨。概而言之,有如下主要观点:

曾随一国说。此说主要由主研先秦史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提出,1978年10月4日,李学勤在《光明日报》发表《曾国之谜》一文,首次提出“曾随合一”说,李文认为,曾人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湖北北部的汉水以东,以新野为其北限,姬姓曾国并非没有在《左传》等传世文献中露面,只是以随国的名称出现而已,考古发现中的曾国就是古文献的随国,文献记载中的“汉东之国”随国即是铜器铭文中的曾国,曾、随是一国两名。

此说提出后,在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赞成者多,不赞成者也不乏其人。1979年4月,随州城郊义地岗季氏梁春秋中期墓葬出土了两件有铭铜戈,其铭文分别为“周王孙季怠孔臧元武元用戈”,“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工尹季怠之用”。季氏梁是随国大夫,随国贵族墓中出现曾铭青铜器,“曾随合一”增加了新佐证。李学勤据此发表《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和《续论曾国之谜》(《楚学论丛——江汉论坛专刊》1990年9月),对曾即随说作了进一步阐述。

李学勤首倡曾即随说之后,武汉大学石泉教授、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舒之梅研究员和刘彬徽、何浩、徐少华、吴良宝等专家认为,曾国在国力、地望、族姓、存世时间、都城位置、文化面貌以及与楚国关系密切等特征上,与随国吻合,所以二者为一国二名。

曾随二国说。也有一些史学专家、教授不赞同“曾随合一”说,而认为曾随是两个不同的方国。曾随二国说,其中又分四种情况。一是曾随同在,互不相干;二是曾先随后,随占曾地;三是随先曾后,曾据随地;四是楚灭随封曾说。主张这些观点的学者、专家,既肯定随(有文献记载)在汉东地域的存在,也不否认曾(有青铜器铭文为证)的存在,“两个存在”的地望不好解决,便生出了“曾先随后”或“随先曾后”的判断,以安放曾随二国。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专家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认同曾国为西周王室的姬姓封国。如杨宽、钱林书在《曾国之谜试探》(《复旦学报》1980年第3期)中,从墓葬的身份等级、墓地与国都之间的距离、随曾国都的位置、随曾两国所处的时代断限、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之间的矛盾、随曾两国在不同阶段的实力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曾国应该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而不可能是姬姓随国。再如武汉大学张昌平先生《曾国为缯—随说》(《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解析了曾、缯、随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春秋以前的曾国是姒姓之缯,西周末年申缯联合,勾结犬戎,灭亡西周,春秋早期,缯为随所灭,随沿用曾国名,一度成为江汉强国,至春秋中期沦为楚的附庸,直至战国中期为楚所灭。于豪亮先生也有类似看法,他在《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中提出,姬姓随灭了姒姓曾,并迁都于曾的国都西阳,自称为“曾”。顾铁符先生在《笔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2期)中则主张曾灭随并据其国土之说,认为姒姓曾国在楚国的支持下,颠覆了姬姓随国并取而代之。

历史之谜如何解?需要新见识。而新见识的支撑靠的是史料的新发现、考古的新成果。

2002年,毗邻随州的枣阳市郭家庙发现了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墓地;2010年,随州市城东叶家山发现了大批西周早期曾国墓;2013年,随州城东文峰塔发现了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墓地。大量有“曾”铭文的青铜器出土,“讲述”着曾的立国、曾的世系链条,“曾国七百年”的世系拼图都快要完成了,考古新发现表明汉东曾国确为姬姓封国,始于周初,没于战国晚期,与随国姓氏、地望、年代吻合,这意味着以往所谓随灭曾说、曾灭随说、楚灭随封曾说等观点遭遇新的挑战。只是曾随之间还缺一座“桥梁”——也就是说,即便曾随姓氏、地望、年代吻合,怎见得曾就是随、随就是曾?考古发现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二者之间的“桥梁”会是什么呢?

人们期待着,本网后续将有专文回答这个问题。